【Creativity Zen Espresso | 創意心法】

Monday, May 07, 2007

美好日日月月歲歲

昨天(2007/5/4)的〈跳脫「掙扎」之四〉是在接到一通電話以後,思緒沈澱過程的記錄。這讓我想起小時候以來的個性,怎麼說呢?每次遇到自己行程時間的安排受到中途的干擾時,總是莫名其妙地會有一股情緒上來,我自己也一直搞「 」太清楚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

情緒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東西,它說來就來,說去就去。情緒管理,在現在已經「 」是什麼新鮮的理念,但是,放眼望去,我卻發現,儘管坊間探討情緒管理的書籍很多,可是,會去注意到自己情緒管理的人就是會去注意,而「 」願意學習管理情緒的人還是「 」願意去學習。(現在時間:13:09:37)

***** (Clean up my living space)

(現在時間:13:53:40)

剛才寫到一個段落,我覺知到有些事情要交代清楚,而把這些思想整理成文字,需要耗費我相當的精神編輯,所以就暫時把網誌記錄這檔事先放在一邊,索性地,我撿起了身旁已經洗好的衣服,把這些衣服都折好並放在所屬的衣櫃和抽屜裡。

***** (Sitting in front of my computer, there was something going on in my brain. I was struggling what to write first)

此時此刻,14:00:58,有許多穿過我腦海的思考相當值得記錄,而我現在正盤算著要先提哪一件事情來探討...

就從知名的美國影集《24》談起吧!看過這部影集的人,應該都會注意到其對劇情的鋪陳,跟實際放映的時間,是設定在一個同步的狀態,也就是說,每一集播放的長度是一個鐘頭(按:在台灣是由台視頻道播出,我猜美國應該也是一樣一個鐘頭),而故事所敘述的情節,也彷彿是表達在這一個鐘頭裡面所發生的事。

時空拉到昨天晚上我在洗澡的時候。今天,之所以能夠靜得下心來寫作,其實是昨天洗澡時突然想到的!那時,我心裡正盤算著今天要執行哪些事情。先前的幾個週末,都有其他事務進行著,我「願意」也「覺得自己必須」抽身去參與(上上個禮拜天送咪ちゃん走完最後一程;今天是牠的二七。上個禮拜六、日都有事外出。)事有「急重緩輕」...(Oh my God! 剛剛一面在編輯文章的過程裡,我已經忘記本來要寫什麼,感覺大約花費了五分鐘的時間在思考著接下來要寫什麼。)

Anyway, 「stay focused.」 今天這一篇,其實就是受到《24》的啟發,難得有一個清閒的週末,「 」有什麼事情趕著要做,就在昨晚洗澡時感覺到這股心血來潮,我那時就感到一股振奮與好奇,「 」曉得這篇文章會長什麼樣子?!

*****

(現在時間:14:48:16)

(剛剛生理時鐘催促著我去撒了一泡尿,我也順便去倒了一杯茶。)

(現在時間:14:52:29;quick note:44, 109, 51)

*****

還有什麼未寫到的嗎?約莫靜思了五分鐘,我的魂才又從廁所跟茶壺旁邊抽回來,意識回到剛剛寫作的狀態。

接下來,為了怕等一下忘記,我剛才先記錄下了44, 109, 51這三個數目。這些數目代表什麼呢?(quick note: 我花了5秒鐘在抉擇...)

想起來了!44是剛才折衣服時,我腦海裡面「 」知名的旋律tempo,也就是音樂進行時每分鐘所蘊含的拍子數。同理,109, 51也是。

*****

我的潛意識與表意識,都在昨天晚上,有志一同,為今天的工作任務,定好了執行目標:
1. 寫作
2. 折衣服
3. 縫補『 』(真是的,竟然連蚊帳都要花約十餘秒鐘的時間才想起來。)
4. 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況,然後看是有「 」有需要補充「熱量」或補充「營養」

*****

現在時間:15:15:15,讓我再數一次現在的tempo是什麼,碼錶預備,開始……

*****

50, 現在時間:15:18:40。

*****

50,跟剛剛的51只差了一秒鐘。(What name can I give this number for? 我可以稱這數字為情緒指數嗎?)

我記得109是在方才某個時刻裡,上網查詢完一些資料後,想到可以來測量看看「上網時的心境」,也是依照那時候腦海裡一邊響起的「 」知名旋律,所算得的tempo數值。

那麼,51跟50是怎麼量的呢?答案是,腦袋空空,「 」有任何旋律,感覺是自己的意識在讀秒的速度。哈!也許是我習慣的時間速率是每分鐘50~51個間隔,或是我的意識時間感有9~10秒的誤差,還需要再做自我訓練的校正!!

(現在時間:15:36:57)

*****

中場休息N分鐘(現在時間15:54:43;quick note: 35, 50)

*****

(現在時間17:35:58)

剛剛離開電腦,本來是準備要去補蚊帳,後來卻發現找「 」到針線包,故而就此作罷,改天再來。在這個中場休息約一個半鐘頭裡,思索著該找些什麼東西來填飽肚子。總算,喝了一杯巧克力和玉米湯後,意識比較「 」會受到腸胃的干擾。在整個進食的過程中,我一面拿起昨天買的《與靈對話》(陳勝英醫師編著)讀著。宇宙人生的奧祕,千古以來,「 」斷被有心的人們探索著……

*****

(現在時間17:57:23)

今日的任務二已經完成,任務三已經決定好延後執行,任務四也已經執行過了。在今日所剩下的六個多鐘頭裡,伴隨著一種前瞻的心,由於晚上會是家庭休閒娛樂的時間,我盤算著其中剩下的零碎時間裡,怎麼在今晚上床睡覺以前,把今天的任務一給精彩圓滿地完成!

*****

(現在時間18:04:42)

從頭再把文章讀過一次,我想起了為什麼今天的文章裡會有很多的「 」。日前,看到「 」要打小孩的宣導新聞,昨晚在洗澡的時候,除了構想今日的主題會是用《24》影集的方式做鋪陳,同時,也刻意要避開具否定含意的字眼。以前在英文的文法課裡,曾經學習過要盡量多使用肯定句來描述,但我平常大多會把這個規則拋在九霄雲外。今天,我嚴格地在此文章裡恪遵此一規則,果然,在編輯文章的過程裡,我更深刻地經驗著一種「轉變念頭」的感動!

若按照正常的寫作方法,我必須要直接把否定的辭句修改為肯定的辭句,但今天為了留下這個編輯過程中的痕跡,便想到用「 」這個折衷的方式來作表達。

*****

(現在時間18:55:59)

當我反覆校閱本文時,讀到第二段裡:『放眼望去,我卻發現,儘管坊間探討情緒管理的書籍很多,可是,會去注意到自己情緒管理的人就是會去注意,而「 」願意學習管理情緒的人還是「 」願意。』

才更感同身受地領悟到,或許「 」是「 」願意,而是這些人即使願意,但卻苦於情緒管理之要領常漂浮在虛空中,能夠停留在大腦的時間很短,如何幫助這些人掌握情緒管理的要訣,除了必須具備高度的耐心與定力,同時更需懂得以卓越的睿智,喚醒這些人的情緒管理能力!

(現在時間19:27:29)想「 」到剛剛竟花了我近半小時的時間,學會去扭正情緒管理能力堵塞的思惟。

*****

五秒鐘決策,其實可能會更久。今天下午,當我在清理衣服時,從口袋裡找到一張某某餐廳散發的折價券。正當我在思考……

*****

(現在時間次日13:47:09,總算又回到了最佳的寫作狀態。)

*****

(現在時間次日14:04:30,編輯全文時,讀到稍早的『事有「急重緩輕」』,突然開始感覺到有什麼話還「 」說完)

*****

(現在時間次日14:14:34,就這樣,在剛剛的十分鐘裡,我又發現了要把『我「願意」也「覺得自己必須」』交代得更清楚一些)

*****

現在時間次日14:23:49,我發現原來寫的是『我心裡正盤算著今天要執行哪些事情』,本來想把「執行」改成「做」,後來還是覺得應該要加上括弧來強調「執行」,代表我在前晚洗澡時的心智狀態。「做」跟「執行」有什麼「 」同呢?一時之間,我也「 」法完全交代清楚,「 」過我換個角度這樣來解釋吧:

我「做」某某事:攤開來剖析思惟的運作,如果「 」是「我正在做某某事」,那麼就可能意味著「我『想要』或『要』做某某事」。

我要「做」某某事:~

我要「執行」某某事:~

(現在時間次日14:36:05,我「要」去倒一杯水,感覺到口實在乾得「 」像話)

*****

(現在時間次日14:49:31,剛剛在忙裡偷閒,等待茶泡開的幾分鐘裡,又翻讀了幾頁陳醫師的《與靈對話》)

*************************

現在時間,2007/5/6,17:05:05

現在,我正坐在家裡放滿電腦的房間裡,與心愛的PowerBook G4 667 (I named it MaigcMirror) 一同合作,繼續寫完這篇文章。

算了一算,從剛剛去泡茶到現在,已經過了兩個多鐘頭。

在這兩個鐘頭裡,我的內心世界經驗了許許多多的事,「 」再掙扎於能「 」能把所有的事都記錄下來,我覺悟到我「 」可能把所有的事都一五一十的交代,只能夠儘可能地挑重點說。

剛剛,接到妻打來的電話,晚上要出門用餐,剩下來可寫作的時間又少了一些。

從昨天到今天,我努力地想要表達,重現出我在腦海裡的思惟原貌。今天起床以後,整個人陷落在一種自我批判的矛盾裡,直到13:47:09,才去除掉所有的負情緒。

其實,前天除了買了《與靈對話》之外,還有張宏實的《圖解西藏生死書》;現在,在我的書桌上,我的右手旁邊,放滿著一堆書:

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
張立德的《第五種力場》
馬修.李卡德、鄭春淳的《僧侶與科學家—宇宙與人生的對談》
但丁的《神曲》
史迪芬.平克所著,洪蘭翻譯的《語言本能》
李良修博士的《我懂了!量子力學》
大新書局的《大家的日本語,初級II》
大塊文化出版的克卜勒之《世界的和諧》
還有同是大塊文化出版,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牛頓、愛因斯坦等著,霍金導讀的《站在巨人肩上》

《與靈對話》現在正在樓上;(我的跳躍思惟又跳入了覺知「存在」);
任務三因為針線包在經常會在的抽屜裡還「 」有找到,所以要延後執行;
我現在在地球上;
太陽永遠在地球的左邊、水星跟金星可能也應該都在地球的左邊;

*****

「現在時間xx:xx:xx」對照「現在時間次日xx:xx:xx」;
現在時間=今天;現在時間次日=好像是明天=其實也是今天;
回到編輯的當下;現在時間2007/5/6,21:26:36,晚餐回到家以後;
從現在時間次日改為現在時間,我好讓自己更融入當下。(原來的標題本來是Have a nice day==>美好歲歲月月==>美好日日月月歲歲)

*****

在14:49:31時,我在文字裡寫到了「忙」裡偷閒,之後,就「啟動」了我的「BEING」的消除忙碌程序。我躺在沙發上約幾分鐘,其間,努力地想要把自己拉回電腦前面,繼續寫作,但是體內有一股氣,驅動著我去「執行」、並「完成」很多事情。對我的大腦來說,本來是在一種非常放鬆、氣閑神定的氛圍裡。但經過了長時間鍛鍊下來的「慣性」,我今天又發現自己竟然對思惟裡的「字」的感受會如此敏銳。

為了排解「忙碌」的感受,我的腦海裡又飄出某首歌曲的旋律。這一次,我並「 」有靜靜地細數那首歌曲的拍子多快,而是有一種想要高歌一曲的衝動。來到樓下的房間,打開我的 iTunes Library,挑了幾首(擁抱陽光、太陽星辰、歲月流情、愛是永恆、流星下的願)拿手的張學友的歌,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如此覺知而深刻地感知著整個身體、聲音、共鳴腔,還有腹肌的緊繃、放鬆,透過旋律、順著氣息,我把這份當下的感動的脈動,用整個身體去做一種舒張!

眼前是即將下山的太陽,穿過幾個紙袋所綁住而成的帷幕細縫,映在我的眼簾裡,就在這樣的幾個當下,我用我的靈魂,透過靈魂之窗,跟太陽公公打了一個照面。

這世界有很多事情,若「 」懂得及時行樂,好好珍愛時光,也許在此後的餘生裡,就「 」再有任何同樣的機會,去經驗那一份生命中的美好……

您感受到這股天地間的「正氣」了嗎?我想要把我從孟子、蘇軾、還有文天祥所感受到的這股共鳴的「氣」,透過電腦網路,透過各種傳播的媒介,穿越您的耳朵、眼睛,與您的靈魂交會……

此時,我的耳朵傳來張學友和許慧欣合唱的《流星下的願》。今天,這首曲子對我來說,是一個印記,也是一份提醒,讓我「 」會停留在家裡的其他地方,做著其他的事情。我會安安靜靜地坐在現在這個房間,是這份提醒,讓我安安心心地坐在這裡,引領我、伴隨著我,「 」單單只是在腦海裡,而是充滿在這個房間裡,這一份「存在」,從17:05:05,到這個當下,17:57:38,記錄下此時此刻內心感動。

您可曾想過,為什麼我們的音樂播放器會有這個功能,讓同一首樂曲能夠重複地播放?答案當然是因為人類有這樣的需求,才會創造出這樣的功能。以前錄音帶的時代,即使是把曲子錄在同一捲錄音帶裡,也需要專業的工廠生產剪輯,才有可能達到CD同樣的效果,乃至當代正風行的MP3音樂壓縮播放技術。您可曾想過,人類為什麼需要這樣重複播放的功能?因為……因為……因為……因為一份難分難捨,因為一片熱誠,因為,我想要說,因為,有一個字,有時候竟是如此難以脫口,因為……,我們大家都可能會喜「 」一首歌,「 」到如此地欲罷「 」能!

*****

剛才,擤掉了鼻涕,擦去了眼淚,我試著讓自己感動的情緒,回到那一份氣閑神定,「 」徐「 」急,保持警醒。

這樣的文字代數遊戲好玩嗎?

*****

這篇文章裡,應該還有很多細節,我來「 」及解釋清楚。剛才,我覺知到【Creativity Zen Espresso | 創意心法】的中文版「確定」要在今天劃上句點,因為我已經看見接下來的創作路程,該如何地接續。但我還是有點擔心會有讀者「 」有感受到這股「氣」。經過我大腦裡CPU判斷的結果,應該是這個「執行程序」還在作祟:

「赴東行者本源東,東南西北任飄流,流源西東本歸一,源流東西傳承留」

「傳承」,此刻對這兩個字感受「 」比的沈重。I've been trying so hard since this beginning of this log on Dec 12th, 2004. It' been a journey of enjoying, touching, and discovering.

剛才,在到快要走到餐廳的某個當下,我的大腦還在替這篇文章的結尾運籌帷幄,突然又想起那一次難以忘記的經驗,在醫院,醫生用手電筒照著我的眼睛,從這個世界的觀點來看,我那樣的狀態大概叫做昏迷「 」醒,其實,我那時候還有意識,「 」過我有些想「 」起來,那時候,我的意識除了同時在這個世間,也同時在哪裡飛舞著……這兩天,看著公共電視播映的《實習醫生》,感受著這些菜鳥醫生對生命的體認,到底什麼時候需要搶救?又是什麼時候,該尊重每一個生命,讓生命跳躍,再一次踏上一個新的生命旅程。

現在時間2007/5/6,22:10:13。

我覺知到如果「 」有放下,就「 」法百分百地投入編輯的工作,也因此,【Human Operating System | 人腦作業系統】會一直遲遲「 」法開始前進,因為我還是用【Creativity Zen Espresso | 創意心法】的習慣在寫作。

這讓我想起了吳老師曾經在課堂裡給我們的教導:

「放下萬緣,清靜自然,感受波頻,去除干擾,提升自我,保持清醒,堅持到底,自然有成」

編輯所需要花費的心力,並「 」下於寫作。而今而後,我可以全心全力地把時間用在編輯與分析整個【Creativity Zen Espresso | 創意心法】文字背後的幕後花絮。如果說,文字敘述是許許多多文字所構成的許多條一維線條,然後再交織成二維的平面,那麼,透過編輯,我企圖用一個三維立體的結構,把【Creativity Zen Espresso | 創意心法】裡,被壓縮在二維平面,「 」容易一眼認出的小細節,在經過解構與重組以後,讓讀者能夠更清楚地看出斑斑文字裡所蘊含的思惟深度,從迷茫散亂的渾沌裡,解析出這鬆散結構裡的潛在脈律!

【Creativity Zen Espresso | 創意心法】是我的第一部文字創作……

*****

視線在本文裡來來去去,「五秒鐘決策」,我剛才猶豫著要「 」要做更深入的解析。如果說「五秒鐘決策」是下聯,那上聯我要對什麼適當的句子呢?「人生苦短」只有四個字,「光陰莫虛度」五個字,好像還滿合適的!試問諸君應該能夠明瞭這十個字所想要表達的涵意吧?在這裡的橫批用上面的四個字可以吧?10+4=14!再問,對於一張折價券,需要花幾秒鐘、或幾分鐘來決定它的去留呢?推敲這十四個字的時間,夠長了吧!We've got a forever new life to catch. Why should we waist our time for this tiny little thing?

*****

甜甜蜜蜜,若即若離,分分合合,如膠似漆,自由來去,膩膩生膩,貌離神合,常存我心,齊心齊力,分秒同在,穿越隔閡,溝通藩籬……

人類文明,日新又新,千古醫技,忘了又記,醫技去藥,亙古爍今,廣納東西,慧施百姓,閃耀人間,恆久如新……

*****

若要問第二部創作在哪裡?Stay tuned. It will be 「 」 out there...by me, by whom, by whoever is inspired... They have collected...就如此,讓「傳承」在「 」經「 」覺中,何再感到沈重?何悲何喜,生命如此「豐富」!

今天的晚餐,本來要去同是洋蔥老板新開的店,因為客滿了,我們改去時時樂吃buffet。就在晚飯的某個當下,我對人生有種新的領悟,人生也好比是吃到飽的大餐,有非常「豐富」的菜色可以任君挑選,我們會怎麼挑選自己喜歡的菜吃呢?今晚是我要吃我平常最喜歡吃的食物,或者是要來嘗點新鮮的、平常自己討厭吃的東西?有人也許只是小時了了,有人卻是倒吃甘蔗;林語堂先生好像說過,「人世間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們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吃……」(Current time: 23:52:40, 校對時的關鍵字「豐富」,既為我今天的最後晚餐的菜色內容,同時也替今日的文章,增添一道編輯後的縈繞甜點!2.35240, I don't recognize what this number indicates, but I recognize how a tree will grow. A stem will always know where to stop growing, and just "leave" "leaves" over there, while all the seeds are always already there. P.S. I am so stuffed!! Can someone tell me in Chines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s right? 我覺得這樣「蠻」好的。我覺得這樣才是「滿」好的。)

"WHO I AM IS THE POSSIBILITY OF CONTRIBUTING INSPIRING ARTS OF HUMANITY"--I reinvented myself at the Landmark Advanced Course @ Dec 1997, in San Francisco. I choose to BE the possibility, and this possibility will guide me to follow its path, and lead its beyond...

Current time: 23:33:33 (Which day? No doubts.)

2.33333...「 」理數?! What a coincidence! Coincidence, there is always one meets the other!

Labels:

Saturday, February 24, 2007

渾沌中現秩序

凝視著自己的網誌,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經過了這些日子以來,才慢慢地領悟出些許端倪。我參訪了幾個我自己三不五時會去閱讀的網誌,也看到了大多數網誌都常會遭遇到的共通問題,問題的本身在於當前網誌平台的軟體架構,由於是以逆時間的線性順序來顯示文章,最新的文章會顯示在首頁,舊的文章則依照時間的順序歸檔,新的訪客難以從單單一個首頁去飽覽透視整個網誌所蘊藏內容之深度與廣度。

這不禁讓我想起「爵士樂」,想當初剛愛上爵士樂的那種感覺,始於一種輕鬆自在、亂中有序的奔放,輕盈的節奏和不按牌理出牌的旋律,總在不知不覺間,稀釋了現代生活的忙碌和緊張,或是讓自己卸下內心中沈重的惆悵。翻開隨便一首爵士樂曲的音譜,樂曲的和絃常標示在旁。如果說,爵士樂的旋律讓我感覺到的是一種亂序之美,若再更深入地檢視旋律底層所組成的和絃,才會透出每個小節裡潛在音符間之關連。放下所有的煩憂,沈浸於當下每個音符的躍動,尤其在剛聽到一首新的曲子時,我無法預言下一秒會跳出哪一個音符,但我卻沒有絲毫面對未知的那種不安全感。只要那首歌曲的感覺對了,我放心地把自己的情緒交給樂曲的編輯創作者,任由我心與其樂曲一同共振!

把話鋒再帶回網誌,面對一個看似鬆散、文章與文章間沒啥關連的順序,其實在底層卻蘊藏著「一」個潛在多元的、密合的、包容的、豐富的架構。我在爵士樂裡找到啟發,而對於網誌的編排,我想我需要去找到一種可以套用在網誌上的和絃。

如果說,音樂、影片是一種四次元的、構築在時間之上的藝術,繪畫與攝影是屬於二次元的、構築在平面上的藝術,三次元的藝術即為雕塑,依此邏輯推斷,文字創作則可歸類於四次元的藝術,那麼,一個完善的網誌版面,就可以朝向一個新的方向演進:以平面二次元的有限平台,來展現整個網誌四次元以上的豐富內涵。人們活在四次元的時間裡,現代人在有限的時間中,不容易從二次元的平台看出四次元的端倪;繪畫與攝影儘管是二次元的平台,透過特定的手法,西方寫實派的畫風得以藉由光和影,勾勒出三次元的物件,更甚的畢卡索之立體派,亦企圖在二次元的平台上,捕捉下另類的三次元的內容。一件藝術品的層次,雖然說起來往往是見人見智,但我所認知的藝術,其實只是很簡單的一句話「把適當的東西擺在適當的地方」,伴隨著「少即是多」的哲理,我們才有可能以有限的平台,在經過濃縮以後,把更深層次的訊息,讓人們得以從平薄的版面上,一窺全景的深層風貌!

從讀者同理心的觀點出發,有了適當的版面可以讓讀者一覽無遺後,接下來就是一套亂中有序的機制,不論是給新訪客做有順序的引導,或是提供老訪客任意漫遊的捷徑,那麼,即使在繁忙渾沌的生活步調裡,也較容易找到一份值得依循的順序。

您可有過下棋、或看人下棋的經驗?棋局裡的變化總是牽一髮而動全局,如何能一眼就看透每個當下的全局關鍵?不論是旁觀者或是局中人,某刻的我,身為局中人,正在參悟整個棋局的關鍵環節;某刻的我,又成了旁觀者冷眼看透局勢優劣的裁判;棋逢對手時,總是步步精彩,輸贏難測;對手實力懸殊時,或有人覺得不夠刺激,也有人覺得所向皆捷,大快人心,亦或有人感到腹背受敵、節節敗退;有時候,我們自覺是操控全局的人,有時候,我們也可能發覺原來自己只是別人的一顆棋子,不管我們是當局者、旁觀者,不論我們是掌局者,還是別人的棋子,每一盤棋,總是有輸有贏,縱然是棋逢對手,終為俱傷的和棋,我所衷心企盼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是贏棋,不是和棋,當然也不會是輸棋,而是不棋,超越世間許多設計與被設計的虞詐遊戲規則,昇華到五次元以上的思惟,回歸人與人之間自然無拘的合作交流,讓茶桌上可以敞心漫談的朋友越來越多。

言及此,驚覺心中所欲暢談的話題更加洶湧,從頭審視本文,我又把剛才所寫下的東西讀過了幾回,深刻地明白文間所提及的話題,彷彿失了焦點,恰如尚未落筆的欲訴之言,我努力地想要用「少」字訣來刪減不必要的枝節,卻又發現是這份渾沌讓秩序變得更加澎湃!欲言又止,只好就此歇筆,多留下一些時間,去琢磨〈循序對亂序〉——那可以套用在網誌上的爵士和絃……¶

Labels:

Thursday, March 23, 2006

憶童年.思真.做自己

今天整理筆記時,又發現了一小篇手稿。重新校閱的同時,又想起日前在書店時,讀到民初文學家林語堂之傳記,書中他鼓吹所有的文人都該讓自己寫自傳,以下這一篇,應該可以收錄在自己的自傳裡面吧:

=====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腦袋很少停過,尤其是走路時,總是一邊走路一面想事情,可是我的生活並未受到干擾,到讀國中以前,生活裡的事物充滿許多歡樂,每一天都在認識新的事物,好不快樂!我還記得某個學期末的學期成績單上,老師給我的評語是「循規蹈矩」,年幼的我對於這四個字,似懂非懂,反正整體說來就是「乖寶寶」的意思。其他的評語我現在怎麼回想就是想不起來,可是為什麼對於這四個字的印象尤其深刻?直到現在回想起來,我相信是由於年幼的無知,那時候的我就把這四個字深深地記錄在腦海裡,等待日後於生活中,隨時隨地從所遇所見到的「人事物」去了解「循規蹈矩」是什麼意思,我就是這樣長大的!小學的功課,不用父母親操煩,之前在〈下決心〉這篇文章裡就提到過,我的功課在同年級的同學來說,由於我喜歡讀姊姊課本的緣故,所以我所能夠認知的事物,實際上跟我正在上課的課本內容其進度是超前的!

現在的我,早已忘記我是什麼時候養成了查字典的習慣,所以說,「循規蹈矩」是不是我查字典而理解其含意,我也想不起來了,只是,在想到「循規蹈矩」的此刻當下,又喚起了我在更小時候的回憶。我記得年幼時的我曾經問過姊姊一個問題:「政府是什麼?」由於我們家裡是經營家族企業,那時姊姊回答我的意思就大概用家族的公司做比喻,我粗淺地在腦海裡記下了類似於「某種管理的什麼XX之概念」。

上了國中以後,讀到了沈三白的《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故時有物外之趣。」這彷彿也是自己未受教育之前的生活寫照。於今已過而立之年,回思幼時,彷彿昨日,回到當下,想了想,這該會是大多數小朋友的寫照吧?!羅大佑筆下的《童年》,後來成了張艾嘉所唱的家喻戶曉的歌,描寫的便是當代學校教育普及後的童年景象。兒童時的純真無邪,古今中外多皆然哉!

長大以後,學會什麼是「空」,懂得去控制自己的頭腦,什麼時候該運轉,什麼時候又該把所思所慮拋在腦後,任何事情都不要想,止念止觀,幫助我紓解壓力,丟掉文明社會生活裡的垃圾,重拾起童時原真;然則此原真本性,早已蛻變為成年後的熟真,引領我不偏不倚,努力讓自己做個單純的自己!

我們那年代的台灣式填鴨教育,整個教育體系沒有很完善地訓練學子們「做自己」的通盤規劃,到了美國接受美式的大學教育以後,慢慢訓練出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今年是2006年,返台定居已步入第七年,前天晚上,看到電視《楊瀾訪談錄》訪問到傑出美籍華裔禮服設計師Vera Wang,已經好久好久沒有聽過「做自己」的論述,一時之間,這樣思緒從潛意識又浮上了表意識。且在又想起「做自己」的同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回答出「什麼是自己」?Who are you??? How long have we been ignoring this TRUE ME?¶

Labels:

Wednesday, March 15, 2006

未來狂想曲

翻開手邊筆記,見到了以下這一長串字句,趁此夜深空檔,於重新整理過後,張貼出來,與有興趣探討的朋友們分享:

當代的科技與經濟文明發展到更深遠的未來時,當今的跨國企業挾其經濟本體之實力,企業組織實質上便是新一代的政治實體,企業與國家之間的界限漸趨模糊。如果沒有發生核子戰爭,地球還安然地繞著太陽轉,也沒有被人類破壞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想想哪一天中國的工資也上漲到與先進國家相當時,那麼,下一個廉價工資存在的地區,就可能由中國移到至今尚赤貧的非洲,此為以今日之思,所能推論而得之遙遠又難以估算的未來所趨。

且再問,當今日社會架構中的勞力人口被機械電腦自動化所取代時,人活在這世界上還要做什麼?生命的本質中,隱含著接受挑戰、創造意義與存在價值。今日的物質文明相對於人類初有文明之時來說,已是個截然不同的完美世界,然而,當代的文明有當代文明所須面對的挑戰,明日的子子孫孫,在面臨文明傳承與創新之間,創造一個日新又新的深遠未來,人還能夠做什麼?不論如何,總歸要回歸到人本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為出發點,才能夠找到更新文明發展的新方向!

這或許是個杞人憂天的問題,但且又試想,縱有機械電腦自動化之時代來臨,總是不脫離民以食為天,除非哪天的生物科技進步到人體的能量取得來源不是食物,否則,人的一生數十載,在各國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持續下,每日甚且每餐的所食菜色多到吃不完,再加上一些回味無窮的菜色,不再有生靈活活餓死,那又將是個什麼樣的世界?What a wonderful world!!¶

Labels:

Wednesday, March 01, 2006

領導.思想.眾望所歸

近日,由中視所上映的《漢武大帝》裡,撇開無以避免的殺戮情節,沈思薪火「傳承」之胸襟,站在長治久安的立場來看漢武帝的「領導」藝術,不禁發人省思。在當今的教育體系裡,我們雖然在基本國民教育裡都要讀歷史,可是,透過這部戲劇的闡述,更令人深感「思想」之於人心,在於「領導」中所扮演之角色,放眼今日,從歷史中學習教訓,並活用於今日的民主思潮,再觀「眾望所歸」之於「領導」的關係,在此當中望穿「思想」所扮演的角色,除了警醒執筆的自己慎於思、行、書外,願與君更深入地分享在人類歷史中,「思想」的利害關係。

為政者必受制於輿論,輿論受「思想」所左右,著書立作者為無冕之王,民心之項背不過如此,家庭、企業、組織之上上經營管理策略,亦與政治相仿,奠以所提供之產品與服務,符合市場的大眾需求,佐以凝聚團隊共識之「思」;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順其事必先凝其思。

在中國淵遠流長的歷史上,自三皇、五帝、夏禹、商湯、文武周公、到東周之春秋戰國,由出土的遺跡可隱約追溯至夏朝,皇帝及堯舜僅能透過文字歷史的記錄,讓後人一窺炎黃子孫的脈絡傳承。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如「儒」、「道」、「墨」、「名」、「法」、「縱橫」等學說漫存於世。爾後,秦一統中原後,漢朝建始於高祖劉邦,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革命所產生的朝代。文、景二帝繼高祖之業,以「道家」之學治理天下,歷史上以「文景之治」肯定此兩位皇帝的領導政績。武帝在從景帝手上接管天下的時候,景帝交代武帝要以「儒家」的思想來治理國家,奠定了「儒家」在中國思想的主流領導地位,武帝也為漢朝在中國歷史盛世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章!

西東漢朝之後,歷經三國、西東晉、五代十國、隋朝之亂世,此間,「佛家」思想始於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原,首部佛經《佛說四十二章經》被翻譯成漢文,流傳於世。梁武帝時,有善慧傅大士融通「儒」、「道」、「佛」之學說,三家合一家,為武帝現身說法,述說立國安家之道。中國歷史上之治世,自漢後至唐歷七百餘年動盪,始能有唐朝太宗李世民以「貞觀之治」,記下了中國歷史上另一太平治世的新章!其間,雖有唐憲宗時之韓愈諫迎佛骨,比心同感其本意之良苦,再往下分解,觀宋、元、明、清之史,清順治皇帝喜愛漢族傳統文化,也接納「儒家學說」,接觸過薩滿教、天主教、佛教禪密二宗,尤喜「禪宗」,繼而有「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傳承其教誨而開一新太平治世。故此,在滿清以前,領導中國的思想,是「儒、道、佛」三合一家。滿清末年,「儒、道、佛」之傳統思想無以有效輔佐領導者解決黎民蒼生的根本民生問題,儘管於文化傳承上其仍有教化人心之用,然在外交國政之問題上,領導者毫無應對之良策,順而有民國之 孫逸仙先生,參考西方先進之哲學思想,編著「三民主義」,指引後世治國之方向。然革命雖可一夜成功,人民根本之教育無以做一夜之變革,全體百姓智慧只能求其漸悟,不能求其頓悟,故而民國會經歷初年之軍閥割據、中日八年抗戰、及後續之國共內戰,乃至會演變成今日之兩岸分峙局面。

沈思愚出生地台灣之未來,閱東方「儒、道、佛」之傳統學說,合以當代西方新時代之論述,體民生經濟之根本,習黃陽老師處世之道,凝聚人心在於「日常生活」之間。尊奉「儒學」為待人處事之根本,悟老中青三代之和諧相處之方;敬體「道學」於面對橫逆時之輕鬆、自在、無為、處之泰然本理;恭習「佛學」體悟生死存續緣由,覓尋解脫苦集的超越滅道聖法,領會生命中不假外求的內在喜悅之泉;師法「基督、聖母」之神聖博愛教誨,領悟愛之根本包容內涵;同感「伊斯蘭」五體投地先知天啟之學,謙拜宇宙天體運行背後之無窮智慧!

以上皆為引領人心之「思」,但論企業生存之道,必回歸於「民生主義」,省思企業所能獨具之專業,先進之商業機密多半不可能流通於市,而掌握於企業領導人和研發人員手中,貨物必牽繫於貿易流通之通路,深究其如何能夠使財貨與服務便利交流。觀坊間圖書知識之分類,由「投資理財」、「管理經營」、「市場行銷」、「人際溝通」、「教育心理」、「人生勵志」、「文學史地」、「宗教哲學」、「音樂藝術」、「影視娛樂」、「美學設計」、「電腦科學」、「電子電機」、「土木工程」、「生物科技」、「醫療保健」……等等,其中關乎於企業存續經營者,根本上說來,在於研發產品和服務獨特性之所需,順而為與業務相關的「市場行銷」之類,及管理決策者必習之「管理經營」哲學,其則又回歸到為人與處世之根本。觀百工領域專業之發展,必發乎自「人性」,而又回歸於「人性」,此乃「眾望之所歸」也!

再以經濟發展之觀點,探求台灣發展之契機,島內自然物資有限,必須仰賴國際貿易賺取外匯,涵碧樓經驗啟發了國內經營國際觀光旅遊的新局面,提示這個美麗島的「觀光」可期遠景;鼎泰豐名列全球十大餐廳、珍珠奶茶美名遠播歐美,台灣之「食」文化,教各國友人都要垂涎三分;未來前景仍舊看好的「生物科技」產業,據悉若結合本土默默研發的新量子技術,後續前景不容忽視!而目前仍舊對台灣經濟舉足輕重的電子電腦產業,受中國低成本人工之牽制,謹呼籲有先見之明者,應積極投入於基礎科學之研究,以迎接下一世代「量子計算機」的到來;日前引發相當爭議的「指紋建檔」案,若政府當局能推動「生物辨識技術」施行在家網路投票,以新科技解決人工計票舞弊之端,促使投票之透明與公正,當有助於台灣長期政治運作品質之提升;韓劇《大長今》閃耀國際,政府在大力推動「創意文化」產業的同時,愚不解何以關閉「中影」之由?人民之文化素養,非三、兩日一促即成,端賴有識之士共同努力!台灣在加入WTO以後,所面臨的新國際現勢挑戰,實深值國際友邦之民眾做借鏡,以祈使全球之跨國經濟更符合多數地球生靈之大利益!

昨日,剛渡過二二八之國殤紀念,須知從歷史中習取教訓,莫讓歷史重蹈覆轍。而今台灣最寶貴之資產,就是凝匯東西交融後所傳承自往聖之新人類、及能夠再創新萬象的新事物!領受天地化育萬物的根本之道,換以全新的慈智包容思惟,致力於革新自我的啟迪任務,此任務必恆始於自我的身體力行,才得以感動諸他人而贏得眾義相挺,便利使政策能推動於世,先強身、安家而能興邦,及鞏固財貨流通之久安大計!心靈改革,不是要改革別人,而是要先升級自己大腦裡的人生哲學軟體。參印度聖雄甘地之和平精神,教武力戰事莫能奈我如何,省曹植《七步詩》之步步煎熬,覺全民萬眾之「眾望所歸」,此又日新中庸源儒學,實古人智慧閃耀今日之體現!

起立!

敬禮!

下課;)

謝謝老師!

謝謝各位同學!

青出於藍,而甚於藍。

小朋友再見!

老師再見!

大家明天見!

師友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交流者也!

孰者為師,孰者為友,飲水思源,互習仁仁,相長所學,如此而已。¶

Labels:

Wednesday, February 22, 2006

如何下決心

下決心談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曾容易?以下是我所整理的個人經驗,與大家一同分享!

《創意心法》之獨門下決心大法:

一、檢視身旁的人、事、物,鎖定想要達成的目標。

二、思索與前一項目標有「相關」的第二件人、事、物,此為鎖定第二目標。(你甚至可能會找到一卡車相關的人事物,事有急重緩輕,釐清楚做事的先後順序。)

三、列舉出:如果沒有去完成此事物的話,眼前的人事物會如何?探討其利害關係。

四、讓自己沈澱,使所有的念頭,沒有矛盾,而且對身旁的人、事、物,利多於弊。

五、讓自己去「感覺」那股想要去做的「衝動」。

六、要讓自己感覺到想要去做,需要累積很多的能量,故此,要能夠致力於「思想」上沒有內在的矛盾、「體能」上身體要能夠負荷。此外,審視是否有其他相關所需要衡量之「客觀因素」,累積自我之於此因素的「實力」。

七、順其自然,累積超過臨界點的之「體能」+「實力」+「爆發力」,等待引動的「時機」!

八、一旦「爆發力」引動了,就不能再起「猶豫」、「懷疑」之心,這是自己所「思慮」清楚的不歸路,要繼續地「努力」耕耘。

九、享受「踏實」與「踏拾」的過程,累積「日久」後的成「果」。

十、挖茲捏次特(&$%@!);挖(掘)茲(此也),(拿)捏(出)次(一個)特(別的事物是什麼)?提示:「What's next?」

下決心不是魯莽的衝動,要能先想清楚「後果」會如何,不能以「自私」為出發點,因而導致他人的傷害。謹慎地衡量其間的利弊得失。如果去完成此事,會需要博得周遭人們的支持,這當然也是「客觀因素」中的一環「實力」。身處於「被反對」與「受支持」之間的落差,可想而之!如果面臨「被反對」,就要去「背負、斂忍」在「未完成」前的所有指責,且問自己是否能「耐」得住;「受支持」自然是「以和為貴」,則要體認所肩負的連帶「責任」,要能夠明白,「人們為什麼要支持你?」且說,在「被反對」與「受支持」之間,並沒有絕對客觀的選擇標準答案,而於抉擇的過程中,要能「取捨」正、負兩面的後果!當此事關乎於終身、眾人之「大」事,如何能夠取捨之?問自己是否〈無悔.無憾〉?良知若能感覺到清靜,心中自然就浮現出答案……¶

後記:人生中,不外乎追求生活中以下各個面向的「大事」:「身心」的康樂、「課業」的進步、「感情」的所託、「家庭」的和樂、「事業」的亨通、「富足」的生活。讓自己痛下決心,才可能啟動「思」、「行」的連動,有去做就有可能成功,原地踏步猶豫不決,就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

Labels:

Sunday, February 19, 2006

思辨.邏輯.原理.道.覺悟;
思辨邏輯原理道覺悟

今天凌晨在Oikos的討論區裡,看到了一則消息:
蘋果電腦證實他們在新發表的Intel為核心CPU之電腦作業系統裡,植入了一首勸警駭客不要盜版的詩,引起了我腦海一陣陣的思辨漣漪,遂在討論區裡,寫了一篇我對於Macintosh電腦採用Intel CPU後,駭客如何能夠促使Mac OS X作業系統,安裝在非蘋果電腦所生產的硬體之上之看法。早上醒來,再重讀一次,發現稍早所發表的文章中,有些許小小的瑕疵,所以就像剝洋蔥一般地,把問題的根本重新釐清,企能「正本清源」,故此,也將這篇思辨的「沈思」,同步於本網誌中刊登出來,盼與對這方面有研究、有興趣的網友們一同分享、切磋!

=====
詩的原文:
Your karma check for today:
There once was a user that whined
his existing OS was so blind,
he'd do better to pirate
an OS that ran great
but found his hardware declined.
Please don't steal Mac OS!
Really, that's way uncool.
(C) Apple Computer, Inc.
(轉載自Oikos)

-----
中譯文:
業造於今朝:
某客發牢騷,
系統如此盲,
企盼能偷盜,
剽竊良系統,
但遭硬體抗,
勿盜麥金塔!
箴言徑非妙。

(悉)蘋果電腦

=====
我的沈思:

上回去參加OS X開發者的座談時,來自中國的工程師有稍微深入地介紹過OSX@intel的系統工程架構,雖然說,現在的硬體周邊已多半是跨平台的相容,就理論上而言,如果撰寫硬體鎖死的保護程式碼,當檢查保護的關卡數超過一定數量以上時,即便是用逆向工程追蹤保護程式碼之運作,按理推來,就像是走進一個迷宮陣,處處是陷阱,要能夠破解此保護措施,除非駭客擁有運算速度「超級快」的高速電腦,否則,運算破解的速度,也追不上撰寫保護的速度。不曉得Steve Jobs,會不會使用網格運算來防止破解?(請繼續往下瞧,答案將逐漸分曉,並且於融會貫通本文所要傳遞之訊息後,再問一次自己,如果你是Steve,有沒有需要搞這麼大的工程?)

至於詩中所稱的「karma | 業」,若究其中所稱的「check | ?」看來,更值得推敲其所蘊藏的本意,剛剛打開了OS X內建的"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看到了解釋中一段很「雙關語」的例句解釋:
• [ intrans. ] ( check against) provide a means of preventing : processes to check against deterioration in the quality of the data held.

請留心"processes to check ... data held"這一句。deterioration可譯作惡化、墮落之意。將「墮落」對應於「業」,那是修辭中的絕佳的對應。又說,processes可泛指一切普通生活中之程序,也可以更「詭異地」解讀為電腦程式中的程序,注意這並非單單只是一個程序,而是複數多個程序,也就是說,(對人類來說)同時會有很多的程序在檢查保護,(對電腦來說)如果您對unix核心的多工程序有概念的話,我推測這些保護程序被深深地「鑲」或「崁植」於系統核心中,而蘋果又以「人性化」見長,換句話說,如果要把保護砍掉,就等於會毀壞Mac OS X軟體本身至相當的程度(後有詳論),才有可能藉著一般市面上的PC「借屍還魂」!故云:"but found his hardware declined."即使周邊設備相容於主機,保護是鎖主機,這由先上市的All-in-one之iMac與MacBook Pro可得以窺見!

據個人研判,蘋果要做手腳,on board的晶片可以鎖,晶片可以有不只一個,對應於作業系統底層隱藏的執行程序,晶片與晶片間,程序與程序間,晶片與程序間,這樣三合一的組合,構成了3的N次方之防護網!

若說,易經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那麼「三人同心」就更不得了了,這就等同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彼此間相互信任,生死與共,那麼結果就很清楚了!沒有晶片,跑不動;躲過一個軟體程序,尚有N個軟體程序要破解(再跟時間賽跑吧!);不管是哪一組硬體或軟體的組合碰巧被破解了,永遠有更多的交叉保護組合要去破解。把這樣的「人類」可理解之思想概念,用電腦程式語言套上邏輯概念撰寫而成之保護抗駭程式,有別於普通之硬體Key Pro/dongle鎖,作業系統本身就是個超級大鎖(永遠不要輕忽為什麼當微軟想在Windows作業系統上發展任何應用軟體的潛力),這也就讓問題的癥結,落在稍早時提到過的,除非駭客有超快之硬體設備可以解碼,那麼駭客的下場會是什麼呢?繼續跟時間賽跑吧!被破解的"today",也就是作業系統被毀的同一天。

如果,您還有疑問是,為什麼當時研發Preview版可以安裝在普通intel機上?這答案也很簡單,因為相對應的有保護之硬體版尚未誕生!相對地,軟體可以搭配檢查硬體,只要硬體保護被破壞,就可以執行「同歸於盡」的子程序。而且,真的要撰寫保護程序,在開機這個過程中就已經在檢查保護了,哪還等得到開完機以後,再執行保護程式!?

所以說,面對這些層層的保護網,勸這些駭客們別浪費時間了!

也許您會問:「這樣的『邏輯』,難道駭客們不懂嗎?」我的回答是:「剛剛所描述的是『哲學』的領域,除非有駭客於了解0與1的「二元」對立邏輯之外,也懂得用「哲學」的觀點,跳出二元對立之問題本身之外,來看待這個問題。俗語云:「哲學為科學之母。」那麼,就還是剛剛那句話,別浪費時間了!老子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中國傳統哲學「道」,來檢視問題背後的真相!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在此處所分析的觀點,「是不是」「有效地」「釐清楚」了「這個問題的根源」「究竟是出在哪裡?」v.s.「Is it-effectively-clarified-the entity of the question-What happened on this question?」個人以為,基本上,這是電腦總體設計「哲學」的問題,只是從表面上看起來,彷彿被支解為「電腦硬體工程」與「軟體程式設計」上的問題!

就二元對立觀點來說,
假設x=可以被破解;亦即x=1,
然而電腦本體之「邏輯」閘本身則非0即1,
那麼x就有可能被設定為0,
所以,
所得到的答案就變成了可能無法被破解;

反過來說,
假設x=無法被破解;亦即x=0,
然而電腦本體之「邏輯」閘本身則非0即1,
那麼x就有可能被設定為1,
所以,
所得到的答案就變成了可能會被破解;

既然x=0,也可能=1,
在二元對立的「邏輯」「認知」中,是有可能被破解的。

但若以三元的觀點來看,
所謂的三元觀點,
簡單地說,
就是用三個不同的角度與觀點,
來看待一件事情,
由於多增加了一個次元,
新增的一個次元可以再衍生出兩個位元,
(注意:這與密碼學中的「質數」問題有關,1, 2, 3, 5, ...)
因此就可以有更高層次的執行優先權,
來主導這其間的矛盾,
並以矛盾制矛盾,
只有在沒有矛盾的時候,
才得以放行。
讓程式自由地正常運作。
剛剛所指的矛盾,
可以被設計為程序癱瘓,
程序癱瘓了,
作業系統也就跟著半身不遂,
故此,
硬體沒有問題時,
電腦才可能正常運作;
硬體不相容時,
被設計者設定為癱瘓的程式,
除非駭客能夠撰寫一個「完善無缺」的補丁程式,
補強系統被破壞掉的執行程序,
否則,
嚴格說來,
就算修補到能夠開機,
駭客的程式設計「哲思」是善於「破壞」,
彌補「誤失」,
不是「建設」。
而被破壞掉的整個作業系統,
就某個程度上說來,
已算是被廢掉十全武功的,
即使是做修補,
也只能剩下九全或八全的功能可以運作!
(插曲:如果駭客像電影「神鬼交鋒 | Catch Me If You Can」裡那位改過自新的聯邦探員一樣,那天能棄暗投明,學習「建設」,那麼,電腦安全的防護,就會更加完善!)

如果您懂一些Unix,可有遇到過用kill指令殺不掉的「子程序」嗎?殺掉一個,母程序又繼續生出子程序,那是其實就已經是在某種程度的當機狀態,這是Unix系統的本性,它天生就是如此!那電腦為什麼會當機呢?簡單地講,就是CPU無法在演算過程的程序中導出答案,所以外表上看來似乎是停住了,其實,事實的真相是,在電腦的運作裡,硬體雖然沒有損壞及停止運作,只是在程式軟體的運算邏輯落入了永無止境的空轉運算!

以上「二元」與「三元」的保護措施之差異,
其實就是今天主題中最重要的關鍵!
且說,
視「一元」為「電腦可正常運作」,
論「元」者,可解讀為「具足所需之必備要件」,
則「二元」可表示為「軟體可不可以被破解與修補?」
那麼,「三元」即可象徵為「硬體與硬體」、「軟體與硬體」、「軟體與軟體」三者間之相互協防,
以如此三元「架構」所構築出的保護「原理」,
超脫於二元「邏輯」「思辨」的架構之外!(有關「邏輯」更深入的基本解釋與認知,請參看本文之後記二。)


這世間的事,有許多不能只用對與錯、或說是0與1的觀點來看待,總是有那些黑、白以外的灰色地帶存在著,這些灰色地帶可以有許許多多(N個)解讀,至於要如何來解讀,只能說,需要花時間與工夫,來累積解讀的經驗。二次元有2^N個答案,三次元有3^N的題目,題目除以答案等於N,倘若駭客想要以三次元的實力來應對,那麼,有需要這麼辛苦嗎?三個打三個,結果近乎是同歸於盡!

重申一次,這是哲學問題,不是 if ... then 的程式設計問題,再更深入一點,修過程式設計的朋友應該對「河內塔」這個練習有印象吧!「河內塔」是被創造出來的一個「計算遊戲」,遊戲的本身有輸有贏,可是這現在問題的重點是:有三個交叉變因,去掉了解答中兩個變因的輸與贏,剩下的一個變因是什麼?只是存在本身!三個保護措施,拿掉了兩個,結果「總是」會有一個落單!所以說:「硬體」就是關鍵!硬體的程式碼可以被修改嗎?蘋果不會白癡到這保護程式用Flash memory,而捨棄READ ONLY MEMORY!!! 再重新思考一次,硬體是一個鎖,軟體是第二道鎖,軟體加硬體的組合是第三道鎖,三個鎖聯合起來,軟體掛了,自然軟體跟硬體的協防也就掛了,可是,問題的本身是硬體,所以答案就更清楚了!

看到這裡,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人的頭腦早就發昏了?還要駭嗎?不是剛剛已經說過,不要用二元對立可破解、不可破解的思惟來看待事物嗎?這個問題本身讓人想得發昏,「基本上」說來,這個問題好像是可以被「無止盡」地不斷推論下去……(這彷彿是電腦進入了「無止盡」的迴圈運算),「簡單」地說來,是這樣的「硬體」、「軟體」、及「軟硬體」三重組合,構成了一個完美的交叉協力防護網!

那麼,有沒有可能導入第四個變因,用第四個觀點,來分析這件事情上?應該是有的,就是使用「Grid | 網格」來計算破解。除非駭客能駭到與蘋果相匹敵的電腦資源所組成的網格,否則,在速度上還是慢了一些。況且,就算算出來了,總歸一句話,問題又回到上上一段的硬體身上。沒有硬體,破解了軟體又如何?而要破解硬體的關鍵,就會出在它的BIOS ROM上。

沒有了原版可以正常運作的BIOS,要這電腦幹嘛?彷彿這個純硬體的問題,似乎跟DVD播放機的鎖碼邏輯相同,可是以DVD播放機的複雜度,若將鎖碼的單元改掉,就電路上說來,便可以正常運作!那相對於電腦呢?要把BIOS拔掉嗎?拔掉的意義又何在?

接下來的破解之「道」,便落在「借屍還魂」的技術上!回觀電腦發展歷史,當初在IBM-DOS與MS-DOS時代,所謂的IBM PC相容度,其差別在於:硬體上的BIOS是否做得跟IBM的原版BIOS很相像,達到100%相容,如果沒有做到百分之百,有些程式仍舊無法正常的運作執行!所以,可以印證的事實是:根據周遭有成功安裝「開發版」OSX86的朋友指出,他雖然成功地安裝了Mac OS X在普通的Intel的主機上,可是,他最需要使用的應用軟體之一:Final Cut Pro就是沒有辦法執行!

在此先插播解釋一個電腦上的專有名詞:什麼是BIOS呢?如果您以前沒有相關的電腦常識,所謂的BIOS是Basic Input and Output System的縮寫,主要是負責電腦運作時的基本輸入與輸出,專門負責電腦主機與輸入單元,如鍵盤、滑鼠、掃描機、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或者是輸出單元,如螢幕、喇叭、列印機等等的周邊設備,呼應在本文初曾經指出的,雖然現在的周邊設備,都已經標準化,可以跨越不同作業系統平台,問題的瓶頸出在基本的輸出與輸入上。

我們接下來繼續講,如果說,駭客能夠發展出與蘋果自家的BIOS相容的版本,那麼法律上不知道站不站得住腳?這便需要去調查蘋果有沒有權利去登記專利!

如果說,發展硬體不行,那麼「借屍還魂」的可能性,只剩下軟體了,而要修補殘缺的軟體界面,其難度有多高呢?這就彷彿又回到剛剛的「十全」、「九全」、或「八全」的地方!您可有debug抓臭蟲的程式發展經驗?累喔!所以,結論還是在「跟時間賽跑吧!」

以上的自圓其說是否還有漏洞可以鑽呢?歡迎留言指教!

回到本文開場話題之始的詩,來探討「業」的根本源流,用白話文來闡述,「業」可以說是一種「習慣」,也就是「慣性」作用,好的習慣自然會累積成好的結果;不好的習慣,也自然會累積不好的結果。若要把不好的習慣改為好的習慣,那便需要〈下決心〉才有可能「扭轉乾坤」,但在太極的陰陽兩儀裡,想要在太陰裡鍛鍊出純陽,需要耗費相當的功力,功力卻需要靠時間來累積!即使駭客的功力在水準之上,不過,遇到新的防護措施,還是得「學習」新的破解「課題」,所以,結果又是繼續「跟時間賽跑吧!」接下來,再一次為「善」與「惡」之二元對立做總結:不要把事情的本質,只看到它為「善」=「1」、「惡」=「0」,學習多用不同的角度和觀點來看事情;善與惡存在於單一向度裡,如果說,「惡」=「-1% ~ -∞%」,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引申為「0%」,「佛」者,中文的意義為「覺悟」的意思,從此以後,開始累積人生各面向的「正面建設」,「善」便可以泛指一切的「1% ~ ∞%」,力行累積「八正道」,便稱得上是「無上正等正覺」!「覺悟」為人生歷練成長過程中之大躍進,而今而後,更須以「覺悟」後所建立的新人生觀之認知,致力於「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學「佛」就是學習「覺悟」,所指的並不只是去寺廟求神拜佛唸經,拜佛是禮佛,唸經是去認識佛陀所述之經典中,藉唸經去學習經典中的道理,並以身體力行之!同時,更要懂得跟千古諸佛、諸菩薩去學習如何在生活當中精進,學習「覺悟」一生中所有大大小小的課題。萬教皆同源,萬善本於愛,故曰:珍愛自己、珍愛生命、珍愛眾人、珍愛宇宙之萬物生靈!¶

後記一:上一次去聽Acrobat的座談時,講師有分析到Adobe Policy Server是如何能夠控管Acrobat 7.0以上的PDF文件。雖然說,PDF之保護所使用的數學函數,已宣告被中國的數學家所破解,不過,數學函數被破解,並不等於軟體本身被破解;套用剛剛的道理,把Policy Server設想成電腦硬體,又是另外一個絕佳的保護排列組合,故此,請默默等待PDF電子書滿天飛的時代來臨吧!

後記二:談到邏輯,不能不了解邏輯是什麼?邏輯是外來語,中文的思惟中,本來是沒有「邏輯」這種概念。那麼,邏輯的概念,所代表的意義為何?再查一次OS X內建的英英字典,其定義如下:
Logic
noun
1. reasoning conducted or assessed according to strict principles of validity.簡單的中文翻譯,可翻做:「根據所限制的有效性原理,被主導或估量的思考。」「邏輯」是被人類所創造出來的規範,而「原理」是自然存在的「道」理。現代人的溝通,很容易陷落在文字表達所產生的障礙裡(請詳見〈語文的無用〉篇中之論述),如果把邏輯改作「方法」、「原理」、或「胚騰」,重新把問題再思量一次,結果是如何呢?

後記三:哇!好久沒有這麼深入地去深思一個問題的緣由與根本,真過癮啊!

Labels:

Tuesday, September 27, 2005

專業.倫理.評者.為者

今天有股揪雜在一起的思緒,難以逐一道來,總是寫了幾句,心思又飄到某個似相關又非相關的話題,我努力地想凝聚出一個主題焦點,一如以往,我儘可能地希望能以最短的篇幅,來表達這麼一個涵蓋度相當大的主題。

在台灣面臨國際化的腳步下,學習美語的風氣更盛,有幸留洋讀書的我,在努力了解消除自己對於美國文化的衝擊(culture shock)之下,其實也在某個程度上已經融入了美國自由開放的文化。反倒是回到台灣以後,有諸多的不適應,卻又是另一波落葉歸根的文化衝擊。

自從我在2000年結束學業返台以後,陸陸續續地,也有許多的同校同學也在最近幾年回到台灣。上週六,有位同校的同學甫自英國返台,就這樣,好容易把平時忙碌於工作中的幾位同學們聚集了起來。自然地,我們會談起在還留在國外工作的同學,也會提到彼此在台灣的工作心得。

那時,大夥兒們有某種程度上的同病相憐,因為回到台灣以後,絕大多數的同學即投入職場,感覺上,在國內作起事來,總覺得比在國外時來得綁手綁腳,有太多的規範,有太多的顧忌。我當然也有這樣的體會。不過,就這些年自己在職場上所經驗到與學習到的心得來說,終歸一句話就是,我們要在專業與倫理間權衡,而評論者也要考量到如果自己是主事者,是否真的可以做得到更好⋯⋯

思緒太濃密,且在此用文言精簡篩濾一番:

觀百年來去,憂明日何從,全盤西化後,漢唐昨如昔。
全球化競爭,時潮難以拒,唯不斷創新,終究是出路。
中年失業風,同悲亦有省。職場重專業,新知無窮盡,
從潮無以憂,落伍自汰除。重專業為先,倫理尚須存,
新人初出時,舊人引新人。菜鳥土也罷,菜鳥有留洋,
儘管隔閡深,努力溝通是。前輩經驗多,晚輩無包袱;
留洋所為何,改進國之短,前車有所鑑,新舊易有爭;
前輩趨保守,晚輩血氣昂。同體時局艱,領導何曾易,
現實難圓滿,代代努革新,革新事不易,縱觀歷史知,
時代終恆進,文明無歸途。晚輩多有評,評者非主事,
當事為知難,口說總是易。專業倫理間,評者為者間,
同舟須共濟,無孰是孰非,常記和為貴,同心事易成。


且說,自近百餘年來,整個文明的浪潮是全盤地西化,傳統的華夏文化價值觀像退潮⋯⋯

這一把文言變白話,篇幅會變得很長,如果閣下有看不懂之處,還請留言,在下必再另行解譯為白話文!¶

Labels:

Sunday, September 11, 2005

特質.競爭.進化

方才在中華電信MOD上,收看了「品東西家居」創辦人鄧學中的演講,順著今天生活中的點滴,我就此切入今天的主題,其實這也是好久以來,我一直在研究、探討、以及想要在此提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討論的主題之一。

剛剛提到的演講的主題是「品質、品牌、品味創造美學商機」,一場由三十雜誌主辦的演講活動。在演講中,才知道原來他也是「生活工場」的創辦人,而於去年又新成立「品東西家居」的品牌。品東西把門市設立在南京敦化的環亞,那裡已經有同樣是家居用品的Ikea和生活工場。他提到,當時Ikea本來怕品東西進駐環亞時,會對Ikea的業績產生衝擊,其實卻不然,反而是三家的生意更加興隆,這一個現象其實很值得拿來研究我今天想要談的「特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質,但是要能夠真正了解自己的特質,或許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容易!大唐詩人李白有句名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就像每個人指紋的獨特性,這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種生活模式,不同的生活品味,會有不同的選擇,所以這三個居家生活用品公司在同一個屋簷下,各自經營自己的事業,生意沒有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現象,反倒是各自的特色凸顯出來了,他們各自有的各自的目標消費者,在市場價格機制合理的運作之下,反而是大家的生意更加繁榮,我並不感到意外。

長久以來,也一直在探索關於「競爭」的真諦,我先是想起了江本勝先生於其《幸福的真義水知道》這本書中,有一張水對於「競爭」所拍攝出的水結晶照片,我原以為會看到水分子互相惡鬥導致無法結晶的照片,想不到「競爭」竟展現出迷人的美麗六角結晶,而非是一般來說所給人的那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在一段相當的時日裡,我曾經難以參透這樣從水所傳達出來的訊息,直到於日前在洗澡中的片刻,我才體會出在「競爭」的本質背後,其實應該是「進化」的顯現。

「競爭」可簡單地分作良性競爭與惡性競爭,像剛剛所提到的同一性質、同一地點的三家公司,其各自業績更好的情況,就是一種難得的「良性競爭」。今天稍早,我又在重讀《聖境預言書/The Celestine Prophecy》一系列小說中的插曲《聖境新世界/The Celestine Vision》。我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就讀過這一套由James Redfield所撰寫的一系列書籍,今天在重新閱讀時,更深刻地體認到這個世界必然要再朝向由物質而心靈的另一層次演化。在《聖境新世界》裡,作者提到當代的人類已經把人生簡化到只剩下追求物質與經濟層面的滿足,而迷失在整體社會的惡性競爭迷宮中。如何從惡性競爭中轉變為良性競爭?我個人以為,還是得回歸來探討「進化」的本質——「多元的特質」。

在今日如此物質豐盛的時代,在工作之餘暇,人們脫離不了食衣住行育樂。俗語常說道:「什麼樣的人,玩什麼樣的鳥」,其實我覺得更可以把他延伸為「什麼樣的人,吃什麼樣的食物,穿什麼樣的衣服,選擇什麼樣的娛樂,聽什麼樣的歌,看什麼樣的書,過什麼樣的生活⋯⋯」看一看台北市的餐廳,我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餐館,有中式各省餐飲、有日式傳統與洋風和食,有各樣的歐式和美式,甚至於是東南亞的泰、越、印等等各式料理。如果有一天起,我們餐餐只剩下一種唯一的選擇,生活將會多麼無趣!不再有新的書籍問世,不再有新的音樂創作,不再有新的電影拍攝,生活還剩下什麼樣的樂趣?我們從來不會因為喜歡古典音樂,就要捨棄搖滾或爵士;我們也從來不會因為欣賞好萊塢電影,就要放棄觀看每個國家的電影;原來,我們的生活早已如此的豐富,當我們不再為流行的生活事物而感動,也許要開始反省那顆青春蕩漾的心已經逐漸地老化⋯⋯

當每個人都活出自己的「特質」,找到自己的特色,我們無須再費心仿冒他人。每個小孩都是一個渾然天成的藝術家,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不要輕易地失去本有的天真,在成長的酸甜苦澀中,多增長自己的包容力,讓自己能在自己特有的獨特性中,與多數的人性共同特質產生共鳴,但又不流於譁眾取寵的阿諛,如此地緊守住自己僅有的這份「特質」,帶著這份「特質」,走過幼年、青年、中年、而老年,尤其是在這個中年失業漸增,以及即將面對社會少子化、老年化的衝擊,每多了一個老頑童,我們的社會將少一位孤苦無依的老人。參悟自己生命中的渴望,讓「特質」唱自己生命的歌,在如此的「多元」社會中,會增添許多感性的真善美樂,「競爭」所展現的是「特質」不斷「進化」的外象,而我們終將發現,我只和自己的時間在賽跑,這終究是一條〈文明不歸路〉,我們更需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因為明天的我可能會忘掉今天的純真,守住這份純真,我們才會不斷地發現明天!

Labels:

Sunday, June 26, 2005

私房哲學分類解析—沈思

【序曲】
休息了一些時日,回過頭來看看這些日子以來的心靈寫照。換了一個生活環境,也換了一種生活心情。今早起床,腦海裡想著「今天有什麼事情是迫切需要完成的呢?」——尤其在這麼一個優游、放鬆、充滿精力的禮拜天早上。是份直覺教我打開網誌,便想起第一天寫過的〈毅力〉,之後,大腦記憶體的「當下暫存區1」蹦出了關於時間管理之類的記憶。透過【導覽】,我發現它沒有在「簡.捷.潔.張力」中,而是在「簡單哲學第一課」裡,於是,我知道今天可以多寫上一篇⋯

在當初決定每一篇文章該如何分屬歸類時,我其實是很直覺地判斷,不加思索,感覺該放哪兒就放哪,找不到適當的就再增闢新的種類,率性地先寫下去,改天需要再回頭來修飾便是;若用較通俗卻更深入地的白話來解釋,如此直覺式的判斷,儘管憑藉的是一份感覺,(事實上是一份如真的感動/稍後本文會提到「吶喊」,那就是為什麼我自己會在這裡又補上一句「感動」,以有別於「感覺」),或許它帶著一份感性,可是在這樣的感性中,又帶著某種邏輯。談到邏輯,很必然會跟理性產生某種難言的心神交融。

在哲學理論中,有所謂「二元對立分類辨證」,然而在日常生活裡,有很多事物是存在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帶。換言之,在理論與實務之間,該是有一個更寬廣的簡單原則,來扮演其中間橋樑的角色,那是存乎於「理性」與「感性」彼此各自的範疇之外,更是將二者包容於其中的簡單哲學!理論與實務之間,恆存著一份不容易溝通的差距,「理論」永遠是「被創造」的,「實務」才是真正接近於三維空間的「實相」,把理論和想法,化成做法和作為,以身體的力行實踐,事物才可能應化在生活的實相當中!

剛剛寫了那麼一堆哲學相關的專用術語,再回到今天想談的主題,其實也想趁今天這樣的空檔,讓自己再過濾過濾那份當初「改天再回頭來修飾」的初想,廢話不多說,就此開始吧!

想當初,在「私房哲學」裡,將之分為幾個小類別:「沈思、定心丸子、覺知、洞見、體悟、有此一說、非關創意等等」,且待我一一道來其箇中含意:


(在此刻的當下,我其實一點點都不曉得等一下自己會冒出什麼樣的字句出來,I swear...)

(怎麼思緒又想到別的事了?不過這應該是有相關的,簡單一句話把它說完,就是時時要注意到「用字遣詞」的利害關係)


【本文】
Deep Thinking | 沈思:
記得每當寫起「沈思」類的文章時,其實是遇到一些「生活事件」剛好可以拿來當開場白,同時又聯想起一些值得提出來「作文章」的瑣碎點點滴滴,分享給正在閱讀的您。儘管,理智雖然不斷提醒著我,最好能夠用很精簡的一句話,來描述所要表達的「沈思」。其實,每每在寫作的當兒,我一邊檢閱著自己的思緒,也一邊提醒著自己,不要忘記有哪些重點或小故事,值得拿出來與各位分享;同時,也需要一面在字裡行間來來去去地,時時歸零放空,把自己變成讀者,閱讀著剛剛所寫下的每一個字句,再者,也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考慮及兼顧到各式各樣背景的讀者可能有的觀點與立場,俾使整篇文章能在於完稿的時候,盡可能地讓它能夠淺顯易懂,期盼它足以凝聚出一份多數人都能夠理解的共識,以建立起眾人皆可認同的共同認知,換句話說,就是讓文章增加對不同讀者間,可讀性之寬廣度。(在此之所以提到寬廣度,其實也想要呼應,為什麼在「簡.捷.潔.張力」這篇文章中,是哪一種的「簡單」,才有可能營造出作品的「張力」。)

方才,在開始寫到有關【本文】的段落之前,思惟間好像有些微地離了題,在撰寫初稿思索的時候,腦海蹦出「不曉得」最後文章會如何、跟要注意「用字遣詞」的這兩段話,在潤色的最後,它之所以沒有被刪除掉,也是因為在這裡可以拿來當作一種示範之用途,其實也可作為【序曲】跳到【本文】的過場效果,以期能為文章的內容增添一點趣味。在整個寫作的過程當中,我順著自己的思緒(也就是思想和情緒,在這裡特別提出來,就是想要加重剛剛所說過的「用字遣詞」,盡可能地精簡去除冗文。),不斷地沈澱、過濾、篩驗出浮現在腦海裡的「相關」、和「非相關」話題。

近日以來,大約已經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發現自己內心當中,時而會感覺到心中那一口源源不絕的「創意湧泉」,時常徘徊在心頭之間,我大多數有把它們給記錄下來,只是還沒有機會在這個網誌中逐一與諸君分享⋯

(不行,又想到哪裡去了?再說下去又要越寫越多了⋯⋯)

(剛剛的上一句話之所以沒有被刪掉,是因為我想要保留住原來從思惟轉變成文字之前的訊息原狀,以適時地因應所需,為「沈思」的內涵做深度的剖析。)

當我一邊自我觀察自己的念頭時,也邊看著以前記錄的【NaviMap | 導覽」作為參考。

(我後來才又發現,參考導覽這個動作只是工作環節中的一個小小的細節,其實在普通的文章中,是可以將之刪除掉的。)

也忽然覺察到,我的潛意識竟然在某一段時間內掙扎著,思惟中掙扎地衡量著要不要也把Deep Thinking這兩個英文字,也一併加入今天以中文為主的文章中。我那時還搞不是很清楚為什麼會那樣,反正就是有一個更深層的聲音,期待著我今天同時用中文跟英文一起來表現出來所要表達的效果,索性我接著就不再花時間再深入探討,何以今天的直覺忽然想要在中文的文章裡,插入相對應的、或是語氣上用來做區分的英文,反正「語言就是用來做溝通」,改天再回過頭來「沈思」與反省自己今天為何得堅持在一開始時就要這樣做吧!(其實答案已經在文章稍後自然分曉。)

寫到這裡,從【序曲】到【本文】,就大略是我今天所想要表達的整個「沈思」的整個內涵吧!

( I want to acknowledge my Graphic Design teacher Gwen Amos in CSUS, who taught me the lesson on focusing the whole creating process more, rather than on its final result!)

再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沈思」在此所代表、象徵的意義,是從一個主題發源的,然後開始生根發芽、更不要忘了要讓它節外生枝,開花結果,然後到最後再進行修剪。主題的根源,往往是發自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導入一個可以切入主要話題作為開場,然後它將能夠引導出心中所想要暢談之『言』,這裡所稱的『言』,可以等於是『「訴盡」、「掏空」(有訴盡、掏空才容易豐富)那些內心中所「真正想要」表達傳遞之訊息的總和』(讀者或可試想,什麼才算夠完整、包容度高、有張力,而不流於所謂只是「部份的總和」;而這裡所指的「沈思」,並非指閉上雙眼、先冥思所有的內容後,再把文章一一寫出來,卻純然是一種天真自然的真情「流露」與「表露」,把心中的思緒,透過「文字」給『吶喊』出來!

(Stop!But I cannot stop my emotion...)

(就在剛剛,我遲疑著要不要用「流露」的當兒,忽然有一股情緒⋯)

(Sorry, I've just changed「流露」to「表露」。)

(Change for what? 為什麼要改呢?)

(如此才能夠透露、和「表露」出我如何從思緒、到文字、到潤色之間,是怎樣在刪刪改改的。)

(Baby! Bonus quesiont: What 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流露 and 表露? Please feel free to taste it!)

(流露,是很自然地讓情緒展現;表露,就是稍早所曾經描述過的—去表達、和透露。)

(其實,以上這一連串在掙扎使用「流露」或「表露」的思惟過程中,只想勾勒出在推敲「用字遣詞」的動機與目的之間的整個創作歷程,總算在最後終於敲定不刪去任何一個,二者同時使用。)

忽然間,我覺察到有一股情緒湧上來,我趕緊把原本剛剛打下的詞(Sorry, 原本用什麼詞已經忘記是什麼了!#@)改成「透過文字給吶喊出來」。

(Yes, it's a good one!)

(剛剛的那個"good one"是腦海中忽然跳出來鼓動我改用「吶喊」的內在提示。)

(其實,這也是想再強調一次我是如何在推敲「用字遣詞」的思緒展現。)

寫到此時,我才又驚訝地發現到,原來,在我的文章中正交錯地使用著中文和英文,用來表達觀點語氣的不同,原來這也算是安排整件作品的一種呈現方式!Oh my god! 我想,這大概已經處於李欣頻小姐在她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中,所曾經提到過的某種「精神分裂」狀態吧!

自幼以來,我受著使用中文的東方教育,(Note: 語言也是一種生活習慣)言語之間,自然也蘊涵著一份東方含蓄的傳統美德。而在文化、生活習慣大不同的美國,I've tasted the taste of freedom of "being." I feel much more freedom to be, when I express myself in English! 「含蓄」、「奔放」、與「豪情」有沒有可能同時存在?我現在懶得去探究,再一次地把自己拉回到今天的主題「沈思」,此時此刻,思緒竟停留在「還有什麼(是)不是沈思」?

* * * * *

(我原本不想去理會上面一句到底該用「是」或是「不是」,不過為了要讓讀者體會我在此想要表達的重點,或只能說是「語言的無用」;為了忠於原味,我保留住了『是或不是』的思緒呈現,期盼您能夠「意會」我在此想要凸顯的「沈思」⋯)

(I just felt that I need to establish a new paragraph!)

因為我「不想要遺漏任何一個something不包括在這個『沈思』裡面(I want to keep everything inside; all of the something includes in the "Deep Thinking"),同時得要兼顧到(會不會在不自覺中,不小心地)剔除掉不足以表現『沈思』的哪些例子。(I need to be aware to cut the REAL unwanted parts OUT.)

天啊!剛剛那個段落好繞舌,簡直是個腦筋急轉彎!

就哲學上來說,這該算是一種絕對辨正的一元邏輯驗正吧!(相對於二元,這裡不是指一塊錢、兩塊錢的貨幣單位「元」,或許就直接把「元」當做「一次元」來解釋,指的是單一向度,這樣有沒有比較清楚一些,以上這一小段是寫給對哲學基礎概念認識不多的人看的;疑?這下子還有沒有人會看不懂呢?)

總而言之,「創意」本來就源自於一種生活態度(否則也不會跟生活的事件扯上關係,不知不覺間,創意就鑽進了我的生活,因為一個生活事件,引動我開始靜下來寫作、創作, and etc...),這世界上有許多的處事之「道」(此「道」包含原理、方法、乃至於技巧),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語文只是用以表達傳遞訊息的工具。今天,最初原本打算把「私房哲學」裡的每一子項目,都一一表列陳述解釋清楚,可是,我竟然花上了大半天的時間,才得以完完整整地呈現出第一個項目「沈思」,也卻在事後才意外地發現⋯⋯

(其實也並不意外,時時刻刻得記住:不要落入了文字定義中的陷阱框框裡,意外指的是不知道結果的最終模樣;不意外指的是從開始、到過程、到結果的本然生活態度!)

這樣巧妙的安排,又是那種"Road ahead"式的destiny plan;那種順水推舟式的隨緣生活態度⋯⋯

(I mean how I roll out my road plan, which means the future result depands on every mo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and the choices that I have made, I made, or I will make!?)

至於「私房哲學」的其他項目,基於版面篇幅的考量,就得改天再分曉了⋯⋯

註釋1:在這邊所謂的「當下暫存區」是我自己剛剛合成新創的名詞,有沒有人用過這個名詞我不曉得,不過,最起碼把這五個中文字兜起來用,我記得應該是沒見過的!在電腦科學裡,CPU在處理資料時,本身就是透過不同的「暫存區」交互運作,才能進行演算,如果我當初唸「組合語言」的印象到現在還沒有錯記的話,那個用來儲存暫時資料的區塊,應該就稱呼做「暫存區」沒有錯!而透過「當下暫存區」一詞,我想要表達的,或許可以用類似計算機的語言來解釋:

當我開始探索今天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其實是對後腦的「過去記憶體」開始下「搜尋」的指令。由於時間是一分、一秒地過,從未停留,象徵著第四次元的時間,對我的認知系統來說(源自於我所受的教育、知識、和經驗),其中有一支理論,可以簡單地將時間分做「過去」、「當下/現在」、和「未來」,對應到數學的表示法就是「-∞」、「0」、和「∞」。為何「過去」是「負無限大」呢?用口語來解釋,我想借用佛學裡面常提到的「無有原始以來」之宇宙時空概念架構,自然可以推演出「過去」+「記憶體」的引申含意。「正無限大」,相對地,可以用來表示未來,套用同樣的邏輯架構,也可對應出所謂的「未來記憶體」「暫存區」,那麼,什麼又表示「未來記憶體」「暫存區」呢?才又覺察到,即將又要離註釋的主題太多。馬上拉回「當下暫存區」的本題,我想要表達的,應該可以說是「在每一刻當下,大腦用來記憶事物的一塊『記憶空間』吧!」

篇幅不算少的註釋,讓我發現到又是改天可以再做文章發揮的「與今日主題不太相關的主題」,就此歇筆吧,咱們改天再會!

後記:最後再補一句話,寫給一位此時此刻想要感謝的朋友K.P.。

I want to thank you for your acknowledgement!

感謝您對我的認知,感謝您忠實地告訴我,「原來我的思惟(跟你,或是跟大多數人都不太相同)是橫向思考,不是縱向思考!」

直到此刻,才再次更深一層地體認、見識到自己「強力」、「豐富」的「聯想」本能。

(Always remember to highten this power till the LAST MOMENT!)¶

Labels:

Wednesday, March 09, 2005

我心狂野

不帶一物地來到這世界,
我也將分文不帶地離去。
數十寒暑間的人生旅程,
既然無以能永遠擁有些什麼,
唯一可能帶走的也許是記憶?
與其在世間爭取些什麼,
更祈盼能遺留下些什麼!
而究竟那能薪傳的什麼是什麼?
一層層地匿藏在內心深處⋯⋯
心的吶喊未曾改變,
書及此,
瞬時間忽然感到四周空間繞著我迴旋!?

※ ※ ※

試問自己是否帶著一個心願來到這世界,
繼續走完未竟之路?
吶喊常存我心,
那該是眾人之願!
我心狂野!

※ ※ ※

現實生存之鎖緊扣著胃,
開啟枷鎖之鑰存在於手腳及心和腦,
如過河之卒想要攻頂奪標,
卻要順著時勢之流,
越想奪標就越要往下前走,
每下一階也算又登上一階,
今日的這筆就當做是過程中插下的標竿,
當日後再回首來時路,
警醒我別再原地踏步!
再問那能夠薪傳的什麼究竟是什麼?
我心狂野!
不管那個什麼是什麼,
願今天的這一筆就是那個什麼的一段過程!¶

Labels: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05

創造、創新與傳承

一九九八年遊倫敦大英博物館,開了我的眼界,見證到全球各地人類的文明發展演進,史前文明欠缺文獻記錄,只能從古物中去考據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各大民族的古典文明,都曾經寫下歷史輝煌的一頁,為後世「創造」典範。古代人的生活,不論是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方式,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尤其在近幾百年的工業革命後產生巨變,而有相對於古代生活方式的「創新」。時代的洪流,不曾停止過,「創新」經驗在「傳承」過程中,不符合時代所需者,自然為時代所淘汰。

「創造」、「創新」與「傳承」這三者間,隱含著一種微妙的因果關係。

在此我所談到的「創造」,指的是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一旦創造的過程完成了,人類的文明也像堆積木般,又更上一層。例如,由石器時代進入銅器時代;由生食演進成熟食;從沒有穿衣到有穿衣;活動範圍從陸上、到海上、到空中、乃至於今日的宇宙太空。

至於「創新」,在這裡所指的是基於既有的「創造」中,不斷地改良革新,從某個角度看來,的確是在「創造」時代的潮流,但是這類的非革命性的創造是創新,也就是中國古語所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當「創新」累積到某一個臨界點的時候,自然又會有新的「創造」產生。「創造」因為被「創新」而有新的生命,「創造」從不曾因為新的「創造」誕生而衰敗,所有的「創造」該是一層又一層的「創造」所疊上去的。當某項「創新」失去了時代的意義,自然會被時代所淹沒。

談到「傳承」,在此忽然感覺到語重心長。不論是任何事物,總是創業惟艱,守成不易。歷史上有許多事物若不是失傳的,便是已經扭曲的。造成失傳的原因,基於前人保護自己的心態,自己留下一手,沒有繼續傳承給後代子孫,「創造」便從有消失成無。至於「創造」的被扭曲,是由於「創造」在「傳承」的過程中,失去了原本「創造」的精神,「創造」也因而遭到扭曲。另外一個「傳承」的問題是「食古不化」,當「創造」的精髓在「傳承」中消逝,徒留下「創造」的外殼,原來的「創造」也因此而死了一大半。

語文,也是人類的一項創造發明。隨著時代的變易,在既有的語文中,它總是從自己中不斷地誕生出新的自己。我常以為,語文本身也有生命。近日,拜讀過余光中先生對於語文教育滑落而表示關注的報導,靜思半晌,我遊移在「創造」、「創新」和「傳承」之間,探索著未來的出路與答案,我很欣賞余先生在其著作《含英吐華》中所傳遞的訊息,儘管雖未讀其書,已初會其本意,面對新生代使用語言的方法,我感其憂心,但仍嘆自己的造詣猶在努力過程之中,至今還無法對此現象輕下斷語,僅能在此暫且以曾子的話自勉:「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也做為今日的結尾。¶

Labels:

Tuesday, February 08, 2005

文明不歸路

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社會文明由農牧社會走進工商社會。社會的專業分工更加細密專精,民生工業的發達,促使農民越來越不需要靠天吃飯,農業技術不斷地發展,同時幫助產量提升,足以提供整個社會的糧食,社會的生產力漸漸地由農、工轉進到商業。電腦問世以後,資訊傳播的發達,造就了人類文明前所未有的高峰,自動化的機械與電腦,取代了越來越多的人工,這些非農、非工的人們,無法避免要投入、甚至於開創其他領域的新產業。交通的發達促進了國際間的交流,國際化儼然是各國難以阻擋的趨勢。

當今的社會正處於文明的巨變之中,民主政治的開放,思想言論的自由,整個社會文明像是被多頭馬車所牽引著,政府機關與私人企業相對於「領導」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東西方宗教的交會產生更多的新興宗教支派,人們內在的信仰也趨向多元。多元化的社會讓許多傳統的矜持正在崩解中,人與人間建立共識的信仰受到文化交流的衝擊,逐漸在廣泛民眾間失去焦距。有人虔誠地信仰著自己的宗教,有人從無神信仰進入有神、有人在不同的「神」與宗教中遊走,也有人從有神進入了無神;有人死忠於自己認同的政黨、有人在不同政黨的理念間遊走找尋自己的認同,有人也在事業有成以後,對投入政壇躍躍欲試,也有人從政府機關走入民營企業。文明巨變的洪流中,過去社會裡,終其一生只從事一項工作而退休者,已經越來越不可能。

在不斷日新月異的社會裡,人們不斷地尋求創新突破之路,也在不斷改變的環境裡,渴望著一份不變的經濟穩固。不論是政治、經濟、宗教,每個領導者都想擴張自己的市場版圖。在社會文明進步之下,人們在忙忙忙的腳步中生活,失去了農業時期遵循大自然腳步的自在。

所有的亂象,當是社會文明演進的陣痛。放寬心胸,感受天地自然萬物的恆久不息,若以人體生理刺麻癢痛的本能反應對照,人體內在的免疫系統,本能地維護身體自然運作,人本來就有維護健康的機制存在,當生活壓力與體內毒素在日積月累以後,疾病自然孕育而生,而這些刺麻癢痛的本能反應是在提醒人們要去注意身體運作已經脫離常軌,所有的文明病大多因為生活習慣違反了大自然的運行常理,找回身體的健康,需要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扭正根本的價值信念。再回來對應到社會群體的刺麻癢痛,也需要逆向思考去追究每一個造成刺麻癢痛的根本,引動內在根本的改變,才得以推己及人!

生活在這個世界,脫離不了物質需求,也脫離不了精神需求。思索文明的新曙光,人類以建立自由民主的法治政治,取代了帝王人治色彩,過度擴張的自我意識已淪為自由之奴,失卻了自由本具尊重內涵的可逆性,找出文明社會的病因,以理性兼具感性覺知生命意義與存在價值,以實際身體力行和諧解決問題癥結的根本,始能取代多半於事無補的批評指責。老子在道德經上說道:「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其意義就是說,因為不與人爭奪,所以天下的人也沒有人可以跟他爭奪。

人是群居的動物,解決眾人的問題始為政治之道。不論是公司政治、國家政治、或是宗教政治,在經濟歷史上,或有超過百年的百年老店,千年老店需要歷史來作見證;從政治歷史上,我們尚未找到一個千年政體,近日歐盟的誕生,象徵著人類相互合作的歷史所趨;在宗教歷史上,世界各大宗教儘管已傳承千年以上,超越宗教的分別,現代人需要更高層次的智慧,方得見永恆不變的和平真諦。¶

P.S. 在第344期(2006/4/12)的《天下雜誌》裡,有一篇〈千年企業經營學〉,專題報導了全球已經傳承千年的企業,「有本事衝到全球第一的企業,卻不一定能夠長久存在」,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看看。(Modified: 2007/4/6)

Labels:

Saturday, January 22, 2005

偷得浮生半日閒

當今市面上充斥著許多快速學習某項能力之書刊,但是很多的專長除了有些需要天分之外,紮實的蹲馬步訓練更是少不了,否則很快就會為時代所淘汰,又得重新「快速」學會另一項新的技能,落入另一個惡性循環中,沒有餘力去運用既有的資源與能力,趁著忙裡偷閒,在新技術完全交替之前,還能夠剩下一些時間繼續去累積元始以來的既有經驗。

在今日工商社會中,競爭的文化已是無法抗拒的既成事實,但是,把眼光放得更遠,競爭的重點不在於與他人之間成敗的計較,而在乎自我定位與存在意義之確認,一切從「利人利己」的角度出發,才可能在未來建立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群體經驗。不論市場上的工具、技術如何改變,應用各種技術或工具的原始基本精神恆久不墜。技巧人人會變,經驗卻得從時間過往中聚沙成塔而來。用「玩」的心情去經驗每件事情很重要,當工作失去了樂趣,除了無法樂在其中,也無法在漫長的時間裡,讓自己的精力歷久不衰, 工作只是徒為自找苦吃的負擔,生存的壓力取代了享受生活的意義,更不可能有創新的經驗從中而生。

今天的忙裡偷閒分享就到這裡,我要去忙別的事情了!¶

Labels:

Wednesday, January 19, 2005

簡 · 潔 · 捷 · 張力

「簡」就是簡單,帶著一份純真、清新、與自然,而不會流於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所展現出的愚昧,即便是用「稚慧」來訴說「智慧」,會其「慧」意,也可見慧無童叟之分。在這裡與之相對的不是「困難」而是「複雜」。簡單的時候,不會有雜亂,自然會展現出一份簡「潔」的質感,也不會因為簡單的緣故而顯得乏味。當事物變得簡潔時,雜亂也就無所遁形,去掉了繁枝冗節之後,處理事情時自然會感到簡「捷」,速度乾淨俐落而不拖泥帶水;簡單的真工夫,在於用簡單的心去面對一些很細小的環節問題,當每個細膩的環節都很用心地受到處理後,簡單才可能呈現出一股難以抗拒的「張力」,這裡的張力象徵著一份包容力,就像是水的表面張力,不會讓水流出杯口;或是一片網或布的張力,可以讓平面的物件把立體的物體給包容進來!當事物徒具簡單的形象而缺乏張力時,自然會顯得乏味;當所有的小環節都恰到好處地環環相扣於主要事物上,自然有一份「層次感」會展露出來,可以用心去體會、品嚐,感覺出一份深度,以及處處皆能適用的一致性。

在稍早的「序」裡面,我曾經提到過計畫在此網站中將會涵蓋的不同層面的分享,如電腦、人文、科學、音樂、藝術、哲學、心靈等等。其實,套用上述的簡單哲理,我個人相信能有一個簡單的真理,可以貫穿這些不同層面的事物。甚而在經過反覆咀嚼玩味這些事物後,我發現在這其中有一份潛藏的層次感。以「人文」為根本所衍生的「哲學」,基於這樣的哲學能理出的「科學」,及由此科學所能推演出的各種科技之應用發展,乃至從如此的哲學與科學出發所創作「藝術」和「音樂」,而回歸到「心靈」層次的寧靜祥和,俾使能助人創造豐富、圓滿的人生。¶

後記:在寫完這一篇後,忽然有種內在的懷疑升起,「怎麼可能有一種這麼簡單的事情存在?」天底下哪有什麼這麼好的事情,可以如此一樣通就百樣通?!其實,從這個觀點來看,簡單的相對又落入了困難,而失去了化繁為簡的原始精神。我回顧起本來的草稿記錄,才看到原本是在寫昨天讀完小塩隆士所著的《16歲開始的經濟學》感想,只是在不知不覺中彷彿又離了題,而把潛藏在內心中的根本想法給寫了出來。由簡單再對照到經濟學的終極目標,應當是回歸到經世濟民的本質為出發,我以為,市場供需法則是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簡單原則,至於其他太多衍生的演算數率和操控經濟的方法,多如牛毛,適用於今日的法則不見得適用於明日,反倒是作者在最後提出的「利他」觀點,個人倒是滿能贊同這樣的總結觀點,畢竟,以與自然同處之人文為本的「需求」為起點來反觀當今之經濟學,對於當今經濟發展所遭遇到的財政和稅務,乃至與環境保護之矛盾,應該可以理出一個頭緒。當然這也是本人的個人觀點,如果有網友對這個觀點有更佳的見解,歡迎您留下寶貴的意見,咱們改天再敘!

Labels:

Thursday, December 16, 2004

漫談*永恆*

English→Rambling about *Eternity*

相信大家都有過整理房間的經驗,尤其是發生在生涯異動的時候。每當整理起昨日舊物,心情也洗過一次三溫暖。思緒總會回到過去、檢視現在、思索未來,同時洗淨一段時期來的塵垢,更看清楚什麼是該放下的,而哪些更值得珍惜…

今天,捨不得花小錢再買一個新文件夾,我找到一個裝著舊資料的夾子,裡面除了一份可以丟棄的電腦軟體使用手冊之外,也意外地看到同時期夾在一起的老文件。其中有一份文件,沒有頁碼,整篇文章拼湊不起來,看起來好像是以前從網路上所列印下來的。就在一瞬間,靈光乍現:「何不上google網站去找!?」就此,馬上展開行動。

這篇文章的段落標題重複著NetInfo相關的訊息,感覺上這是在Mac OS X預告版剛推出時候的文章。剛剛提到的靈光乍現,其實還有一段靈光二現沒有完全交代,怎麼說呢?檢視自己使用google的習慣,絕大多數都只是輸入一些關鍵字,然後才從搜索出的列表中,再親自去篩選我真正想要的資料。說時遲那時快,在心裡想著如果只用關鍵字輸入NetInfo,可得的搜尋結果依舊宛如大海撈針,有搜等於沒尋,也在那一剎那,眼睛望著一段深富文學色彩的標題描述"NetInfo: All-Singing, All-Dancing System Management",我心裡便想著:「何不輸入整個句子在Safari的Google搜尋列中!」(別忘了要加上英文的雙撇括號,才得以精準地定義搜尋之指令描述喔!)

「哇塞!」沒有錯耶,就是這篇文章,來自Daemon News!不得不讓自己舉起大拇指讚嘆Google的神奇搜尋力量!

在整個搜尋過程以後,今天第一次靜下心來,細細地讀過該公司的簡介和Google完全手冊,儘管過去曾經隨意地瞄過而已。在看到該公司與其對於網路事業的雄心壯志和使命感後,感覺到一種平靜的感動,為何所感呢?打從網路事業開始發達的九○年代中期以來,在這個虛擬思泊空間裡,它接下了傳統媒體的棒子,讓知識的傳播變得更加簡單。然而,也因此,讓我們這些生活在二十世紀末與廿一世紀初,不論是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的人們,正享受著史所未有過的物質豐足與科技便利,但卻也相對地,要去面對更沈重的知識爆炸壓力!再把話鋒回到剛剛的Google,其實這個新被創造出來的字,源自英文的「googol」而來,其所代表的字面意義是10的100次方這個天文等級的數字,正也象徵著Google企圖征服搜尋無限大資料量的豪情壯志!

長久以來,心中有份真理,在走過的一萬兩千多個日子中,無時無刻地探索著。曾幾何時,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裡,於讀過百卷書、且行萬里路後,也嘗有一番雄心(或是一份傻勁),想一網打盡所有知識,卸下人類在短期間內所製造的無數垃圾知識包袱,圖能將所有的知識去蕪存菁,留下那最精華的部份;而那樣的人類生活經驗濃縮結晶,該算是今天想要訴說的主題「永恆」吧!不為時代淘汰,世代常遠流傳∞

在近代東方,曾經有過清乾隆皇敕命編纂的《四庫全書》,記載著中華文明淵遠流傳的精粹;而在五、六百多年前的西方,也有過文藝復興人達文西的手稿殘本,在當時知識蠻荒的時代,大膽地勾勒出未來狂想曲,照亮著整個西方近代文明!這些年來,手稿殘本被軟體巨擎比爾蓋茲所鉅額標購,而蓋茲所自豪的自家產品《Encarta》電子版百科全書,氣勢更有與享譽世界的《大英百科全書》一較長短的意味。

遠觀昨日,省思今日,試想我們將為明日子孫留下什麼?¶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