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ity Zen Espresso | 創意心法】

Thursday, September 22, 2005

語文的無用

近來數日,寫的是較貼近生活層面的想法,在自己反覆檢視的同時,有一種很深刻的感觸,我警覺到一個必須在此多加著墨的體認與觀點。當一個訊息的描述越具象、越接近實體面的同時,越容易顯得適用性的狹隘,也越容易被扭曲地解讀,需要更精準而貼切地僅可能做到沒有誤差的描述,以補足相對於抽象概念所能表達的不足;反過來說,一個越是抽象、越單純的概念,適用的層面越廣泛,這其間的差異,也就透出了一個信息,就像印度哲人奧修大師曾經說過的一樣:「真理只能教導,不能被教。」不論這句話如何地被擷取、或是斷章取義,被擷取的內容含意,文辭的本意不易被扭曲,我們只能夠從這個抽象的概念裡,再反過來去檢視其上下文中,對於抽象概念的具體描述是否一致。

失真的語言信息傳遞,就好比是雞同鴨講,沒有交集,沒有溝通,沒有共鳴。

有效的溝通,是架構在溝通的雙方,對言辭的定義上有一個基本的共識與認知。

我回憶起曾經上過的某個自我成長課程中,有做一個小小的練習,我很意外自己遭逢兩極化的評價,由於整體言行解讀上的被扭曲,對於那些聽得懂我的話、看得懂我的肢體語言的人們,我能夠清楚地感受到他們對我的致意;對於沒有聽懂的人們,我只看得到他們的厭惡與忿恨。在經過分組團體的互動以後,營造了一個機會,讓聽懂的人們講解給聽不懂的人們了解,所以在最後的團體互動過程裡,我也收到了先前有誤解的人們致歉。

在那次經驗到兩極化的事件以後,我學習體認到自己內涵包容力的不足,才會導致他人在解讀時的誤解,畢竟其中很多的人我們彼此不曾相識,我也無從了解這些人們的背景是什麼?如何用同理心跟他們溝通。但是,又從某個程度上來說,我心仍默屬剛剛所提到的奧修那句話,「真理只能教導,不能被教。」如果一個人從來就學不會騎腳踏車或溜冰,不論旁人如何地對他解釋平衡感是什麼,那麼他在深度上對於平衡感的理解、認知與體認,是要被打折扣的。

在我們那個年代的國中國文課本裡,有一篇摘自《呂氏春秋》的文章「亡斧意鄰」(不曉得今天的國文課本裡還有沒有這篇文章),恰可以呼應今天的主題,那丟掉斧頭的人,必須得經驗過、而去認識到事實的真相以後,才會發現到同樣的舉止、同樣的言行,從先入為主的知見,到接受事實的真相,言辭間所造成的被扭曲,除了為這位鄰居喊冤,我們只能夠更謙卑地向那些有誤解的人們學習,更虛心和用心地「傾聽」他們的訊息,尋覓有效溝通所必備的基礎共識,當我們懂得讓誤解的人們了解,也同時更加地拓寬了我們的包容力。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工具之一,其溝通的能力往往是所有溝通工具裡最無效的一個。恰如在《與神對話》裡面,作者Neale D. Walsch重申了那份人人皆有的內在良知與神性,他提到用「感受」、「思惟」、和「經驗」來溝通,遠比用文字溝通來得有效得多。

語言和文字,只是用來表徵意義的工具,禪宗公案裡的「指月錄」、或是蘇東坡與佛印大師之間的巧妙互動軼事,身為後人的我們,也只能夠藉用語言,來探知那不能被說、只夠心領神會的絕佳案例。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聽到很多由於一語雙關,所產生出的幽默笑果,例如,「要笑12小時 vs 藥效12小時」。若為生活增添樂趣,倒是無傷大雅;當因為語言本身結構上所生的溝通障礙,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與隔閡,這是我們必須要時時刻刻去細心審慎地觀照與覺察的!¶

後記:就在剛剛,今天過生日的昔日當兵同梯同儕終於出現在MSN即時訊息中,恰巧又可以為今天的主題再添一趣,以下是我送給他的生日祝賀:

「Tom says: (12:16:24)
煮你生日快了,誅你生日快勒,詛你生ㄌ快落,租你永遠快樂!

Tom says: (12:17:19)
再來送你一個彈膏

Tom says: (12:17:42)
還有一張呻日賀卡」


⋯⋯

怎麼還沒有收到他的回應??

***

回應來了!

「◎9/22我的生日,請大家注意一下◎阿福氣啦 says: (12:26:36)
畏,錯字太多了吧

Tom says: (12:26:56)
笑笑就好」


***

稍早的對話⋯⋯

「Tom says: (12:09:26)
哪有人這樣討大家生日快樂的?

Tom says: (12:12:39)
你這樣會害記得你生日的人,沒有機會表示記得⋯⋯」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