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哲學分類解析—沈思
【序曲】
休息了一些時日,回過頭來看看這些日子以來的心靈寫照。換了一個生活環境,也換了一種生活心情。今早起床,腦海裡想著「今天有什麼事情是迫切需要完成的呢?」——尤其在這麼一個優游、放鬆、充滿精力的禮拜天早上。是份直覺教我打開網誌,便想起第一天寫過的〈毅力〉,之後,大腦記憶體的「當下暫存區1」蹦出了關於時間管理之類的記憶。透過【導覽】,我發現它沒有在「簡.捷.潔.張力」中,而是在「簡單哲學第一課」裡,於是,我知道今天可以多寫上一篇⋯
在當初決定每一篇文章該如何分屬歸類時,我其實是很直覺地判斷,不加思索,感覺該放哪兒就放哪,找不到適當的就再增闢新的種類,率性地先寫下去,改天需要再回頭來修飾便是;若用較通俗卻更深入地的白話來解釋,如此直覺式的判斷,儘管憑藉的是一份感覺,(事實上是一份如真的感動/稍後本文會提到「吶喊」,那就是為什麼我自己會在這裡又補上一句「感動」,以有別於「感覺」),或許它帶著一份感性,可是在這樣的感性中,又帶著某種邏輯。談到邏輯,很必然會跟理性產生某種難言的心神交融。
在哲學理論中,有所謂「二元對立分類辨證」,然而在日常生活裡,有很多事物是存在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帶。換言之,在理論與實務之間,該是有一個更寬廣的簡單原則,來扮演其中間橋樑的角色,那是存乎於「理性」與「感性」彼此各自的範疇之外,更是將二者包容於其中的簡單哲學!理論與實務之間,恆存著一份不容易溝通的差距,「理論」永遠是「被創造」的,「實務」才是真正接近於三維空間的「實相」,把理論和想法,化成做法和作為,以身體的力行實踐,事物才可能應化在生活的實相當中!
剛剛寫了那麼一堆哲學相關的專用術語,再回到今天想談的主題,其實也想趁今天這樣的空檔,讓自己再過濾過濾那份當初「改天再回頭來修飾」的初想,廢話不多說,就此開始吧!
想當初,在「私房哲學」裡,將之分為幾個小類別:「沈思、定心丸子、覺知、洞見、體悟、有此一說、非關創意等等」,且待我一一道來其箇中含意:
(在此刻的當下,我其實一點點都不曉得等一下自己會冒出什麼樣的字句出來,I swear...)
(怎麼思緒又想到別的事了?不過這應該是有相關的,簡單一句話把它說完,就是時時要注意到「用字遣詞」的利害關係)
【本文】
Deep Thinking | 沈思:
記得每當寫起「沈思」類的文章時,其實是遇到一些「生活事件」剛好可以拿來當開場白,同時又聯想起一些值得提出來「作文章」的瑣碎點點滴滴,分享給正在閱讀的您。儘管,理智雖然不斷提醒著我,最好能夠用很精簡的一句話,來描述所要表達的「沈思」。其實,每每在寫作的當兒,我一邊檢閱著自己的思緒,也一邊提醒著自己,不要忘記有哪些重點或小故事,值得拿出來與各位分享;同時,也需要一面在字裡行間來來去去地,時時歸零放空,把自己變成讀者,閱讀著剛剛所寫下的每一個字句,再者,也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考慮及兼顧到各式各樣背景的讀者可能有的觀點與立場,俾使整篇文章能在於完稿的時候,盡可能地讓它能夠淺顯易懂,期盼它足以凝聚出一份多數人都能夠理解的共識,以建立起眾人皆可認同的共同認知,換句話說,就是讓文章增加對不同讀者間,可讀性之寬廣度。(在此之所以提到寬廣度,其實也想要呼應,為什麼在「簡.捷.潔.張力」這篇文章中,是哪一種的「簡單」,才有可能營造出作品的「張力」。)
方才,在開始寫到有關【本文】的段落之前,思惟間好像有些微地離了題,在撰寫初稿思索的時候,腦海蹦出「不曉得」最後文章會如何、跟要注意「用字遣詞」的這兩段話,在潤色的最後,它之所以沒有被刪除掉,也是因為在這裡可以拿來當作一種示範之用途,其實也可作為【序曲】跳到【本文】的過場效果,以期能為文章的內容增添一點趣味。在整個寫作的過程當中,我順著自己的思緒(也就是思想和情緒,在這裡特別提出來,就是想要加重剛剛所說過的「用字遣詞」,盡可能地精簡去除冗文。),不斷地沈澱、過濾、篩驗出浮現在腦海裡的「相關」、和「非相關」話題。
近日以來,大約已經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發現自己內心當中,時而會感覺到心中那一口源源不絕的「創意湧泉」,時常徘徊在心頭之間,我大多數有把它們給記錄下來,只是還沒有機會在這個網誌中逐一與諸君分享⋯
(不行,又想到哪裡去了?再說下去又要越寫越多了⋯⋯)
(剛剛的上一句話之所以沒有被刪掉,是因為我想要保留住原來從思惟轉變成文字之前的訊息原狀,以適時地因應所需,為「沈思」的內涵做深度的剖析。)
當我一邊自我觀察自己的念頭時,也邊看著以前記錄的【NaviMap | 導覽」作為參考。
(我後來才又發現,參考導覽這個動作只是工作環節中的一個小小的細節,其實在普通的文章中,是可以將之刪除掉的。)
也忽然覺察到,我的潛意識竟然在某一段時間內掙扎著,思惟中掙扎地衡量著要不要也把Deep Thinking這兩個英文字,也一併加入今天以中文為主的文章中。我那時還搞不是很清楚為什麼會那樣,反正就是有一個更深層的聲音,期待著我今天同時用中文跟英文一起來表現出來所要表達的效果,索性我接著就不再花時間再深入探討,何以今天的直覺忽然想要在中文的文章裡,插入相對應的、或是語氣上用來做區分的英文,反正「語言就是用來做溝通」,改天再回過頭來「沈思」與反省自己今天為何得堅持在一開始時就要這樣做吧!(其實答案已經在文章稍後自然分曉。)
寫到這裡,從【序曲】到【本文】,就大略是我今天所想要表達的整個「沈思」的整個內涵吧!
( I want to acknowledge my Graphic Design teacher Gwen Amos in CSUS, who taught me the lesson on focusing the whole creating process more, rather than on its final result!)
再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沈思」在此所代表、象徵的意義,是從一個主題發源的,然後開始生根發芽、更不要忘了要讓它節外生枝,開花結果,然後到最後再進行修剪。主題的根源,往往是發自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導入一個可以切入主要話題作為開場,然後它將能夠引導出心中所想要暢談之『言』,這裡所稱的『言』,可以等於是『「訴盡」、「掏空」(有訴盡、掏空才容易豐富)那些內心中所「真正想要」表達傳遞之訊息的總和』(讀者或可試想,什麼才算夠完整、包容度高、有張力,而不流於所謂只是「部份的總和」);而這裡所指的「沈思」,並非指閉上雙眼、先冥思所有的內容後,再把文章一一寫出來,卻純然是一種天真自然的真情「流露」與「表露」,把心中的思緒,透過「文字」給『吶喊』出來!
(Stop!But I cannot stop my emotion...)
(就在剛剛,我遲疑著要不要用「流露」的當兒,忽然有一股情緒⋯)
(Sorry, I've just changed「流露」to「表露」。)
(Change for what? 為什麼要改呢?)
(如此才能夠透露、和「表露」出我如何從思緒、到文字、到潤色之間,是怎樣在刪刪改改的。)
(Baby! Bonus quesiont: What 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流露 and 表露? Please feel free to taste it!)
(流露,是很自然地讓情緒展現;表露,就是稍早所曾經描述過的—去表達、和透露。)
(其實,以上這一連串在掙扎使用「流露」或「表露」的思惟過程中,只想勾勒出在推敲「用字遣詞」的動機與目的之間的整個創作歷程,總算在最後終於敲定不刪去任何一個,二者同時使用。)
忽然間,我覺察到有一股情緒湧上來,我趕緊把原本剛剛打下的詞(Sorry, 原本用什麼詞已經忘記是什麼了!#@)改成「透過文字給吶喊出來」。
(Yes, it's a good one!)
(剛剛的那個"good one"是腦海中忽然跳出來鼓動我改用「吶喊」的內在提示。)
(其實,這也是想再強調一次我是如何在推敲「用字遣詞」的思緒展現。)
寫到此時,我才又驚訝地發現到,原來,在我的文章中正交錯地使用著中文和英文,用來表達觀點語氣的不同,原來這也算是安排整件作品的一種呈現方式!Oh my god! 我想,這大概已經處於李欣頻小姐在她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中,所曾經提到過的某種「精神分裂」狀態吧!
自幼以來,我受著使用中文的東方教育,(Note: 語言也是一種生活習慣)言語之間,自然也蘊涵著一份東方含蓄的傳統美德。而在文化、生活習慣大不同的美國,I've tasted the taste of freedom of "being." I feel much more freedom to be, when I express myself in English! 「含蓄」、「奔放」、與「豪情」有沒有可能同時存在?我現在懶得去探究,再一次地把自己拉回到今天的主題「沈思」,此時此刻,思緒竟停留在「還有什麼(是)不是沈思」?
* * * * *
(我原本不想去理會上面一句到底該用「是」或是「不是」,不過為了要讓讀者體會我在此想要表達的重點,或只能說是「語言的無用」;為了忠於原味,我保留住了『是或不是』的思緒呈現,期盼您能夠「意會」我在此想要凸顯的「沈思」⋯)
(I just felt that I need to establish a new paragraph!)
因為我「不想要遺漏任何一個something不包括在這個『沈思』裡面(I want to keep everything inside; all of the something includes in the "Deep Thinking"),同時得要兼顧到(會不會在不自覺中,不小心地)剔除掉不足以表現『沈思』的哪些例子。(I need to be aware to cut the REAL unwanted parts OUT.)
天啊!剛剛那個段落好繞舌,簡直是個腦筋急轉彎!
就哲學上來說,這該算是一種絕對辨正的一元邏輯驗正吧!(相對於二元,這裡不是指一塊錢、兩塊錢的貨幣單位「元」,或許就直接把「元」當做「一次元」來解釋,指的是單一向度,這樣有沒有比較清楚一些,以上這一小段是寫給對哲學基礎概念認識不多的人看的;疑?這下子還有沒有人會看不懂呢?)
總而言之,「創意」本來就源自於一種生活態度(否則也不會跟生活的事件扯上關係,不知不覺間,創意就鑽進了我的生活,因為一個生活事件,引動我開始靜下來寫作、創作, and etc...),這世界上有許多的處事之「道」(此「道」包含原理、方法、乃至於技巧),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語文只是用以表達傳遞訊息的工具。今天,最初原本打算把「私房哲學」裡的每一子項目,都一一表列陳述解釋清楚,可是,我竟然花上了大半天的時間,才得以完完整整地呈現出第一個項目「沈思」,也卻在事後才意外地發現⋯⋯
(其實也並不意外,時時刻刻得記住:不要落入了文字定義中的陷阱框框裡,意外指的是不知道結果的最終模樣;不意外指的是從開始、到過程、到結果的本然生活態度!)
這樣巧妙的安排,又是那種"Road ahead"式的destiny plan;那種順水推舟式的隨緣生活態度⋯⋯
(I mean how I roll out my road plan, which means the future result depands on every mo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and the choices that I have made, I made, or I will make!?)
至於「私房哲學」的其他項目,基於版面篇幅的考量,就得改天再分曉了⋯⋯
註釋1:在這邊所謂的「當下暫存區」是我自己剛剛合成新創的名詞,有沒有人用過這個名詞我不曉得,不過,最起碼把這五個中文字兜起來用,我記得應該是沒見過的!在電腦科學裡,CPU在處理資料時,本身就是透過不同的「暫存區」交互運作,才能進行演算,如果我當初唸「組合語言」的印象到現在還沒有錯記的話,那個用來儲存暫時資料的區塊,應該就稱呼做「暫存區」沒有錯!而透過「當下暫存區」一詞,我想要表達的,或許可以用類似計算機的語言來解釋:
當我開始探索今天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其實是對後腦的「過去記憶體」開始下「搜尋」的指令。由於時間是一分、一秒地過,從未停留,象徵著第四次元的時間,對我的認知系統來說(源自於我所受的教育、知識、和經驗),其中有一支理論,可以簡單地將時間分做「過去」、「當下/現在」、和「未來」,對應到數學的表示法就是「-∞」、「0」、和「∞」。為何「過去」是「負無限大」呢?用口語來解釋,我想借用佛學裡面常提到的「無有原始以來」之宇宙時空概念架構,自然可以推演出「過去」+「記憶體」的引申含意。「正無限大」,相對地,可以用來表示未來,套用同樣的邏輯架構,也可對應出所謂的「未來記憶體」「暫存區」,那麼,什麼又表示「未來記憶體」「暫存區」呢?才又覺察到,即將又要離註釋的主題太多。馬上拉回「當下暫存區」的本題,我想要表達的,應該可以說是「在每一刻當下,大腦用來記憶事物的一塊『記憶空間』吧!」
篇幅不算少的註釋,讓我發現到又是改天可以再做文章發揮的「與今日主題不太相關的主題」,就此歇筆吧,咱們改天再會!
後記:最後再補一句話,寫給一位此時此刻想要感謝的朋友K.P.。
I want to thank you for your acknowledgement!
感謝您對我的認知,感謝您忠實地告訴我,「原來我的思惟(跟你,或是跟大多數人都不太相同)是橫向思考,不是縱向思考!」
直到此刻,才再次更深一層地體認、見識到自己「強力」、「豐富」的「聯想」本能。
(Always remember to highten this power till the LAST MOMENT!)¶
休息了一些時日,回過頭來看看這些日子以來的心靈寫照。換了一個生活環境,也換了一種生活心情。今早起床,腦海裡想著「今天有什麼事情是迫切需要完成的呢?」——尤其在這麼一個優游、放鬆、充滿精力的禮拜天早上。是份直覺教我打開網誌,便想起第一天寫過的〈毅力〉,之後,大腦記憶體的「當下暫存區1」蹦出了關於時間管理之類的記憶。透過【導覽】,我發現它沒有在「簡.捷.潔.張力」中,而是在「簡單哲學第一課」裡,於是,我知道今天可以多寫上一篇⋯
在當初決定每一篇文章該如何分屬歸類時,我其實是很直覺地判斷,不加思索,感覺該放哪兒就放哪,找不到適當的就再增闢新的種類,率性地先寫下去,改天需要再回頭來修飾便是;若用較通俗卻更深入地的白話來解釋,如此直覺式的判斷,儘管憑藉的是一份感覺,(事實上是一份如真的感動/稍後本文會提到「吶喊」,那就是為什麼我自己會在這裡又補上一句「感動」,以有別於「感覺」),或許它帶著一份感性,可是在這樣的感性中,又帶著某種邏輯。談到邏輯,很必然會跟理性產生某種難言的心神交融。
在哲學理論中,有所謂「二元對立分類辨證」,然而在日常生活裡,有很多事物是存在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帶。換言之,在理論與實務之間,該是有一個更寬廣的簡單原則,來扮演其中間橋樑的角色,那是存乎於「理性」與「感性」彼此各自的範疇之外,更是將二者包容於其中的簡單哲學!理論與實務之間,恆存著一份不容易溝通的差距,「理論」永遠是「被創造」的,「實務」才是真正接近於三維空間的「實相」,把理論和想法,化成做法和作為,以身體的力行實踐,事物才可能應化在生活的實相當中!
剛剛寫了那麼一堆哲學相關的專用術語,再回到今天想談的主題,其實也想趁今天這樣的空檔,讓自己再過濾過濾那份當初「改天再回頭來修飾」的初想,廢話不多說,就此開始吧!
想當初,在「私房哲學」裡,將之分為幾個小類別:「沈思、定心丸子、覺知、洞見、體悟、有此一說、非關創意等等」,且待我一一道來其箇中含意:
(在此刻的當下,我其實一點點都不曉得等一下自己會冒出什麼樣的字句出來,I swear...)
(怎麼思緒又想到別的事了?不過這應該是有相關的,簡單一句話把它說完,就是時時要注意到「用字遣詞」的利害關係)
【本文】
Deep Thinking | 沈思:
記得每當寫起「沈思」類的文章時,其實是遇到一些「生活事件」剛好可以拿來當開場白,同時又聯想起一些值得提出來「作文章」的瑣碎點點滴滴,分享給正在閱讀的您。儘管,理智雖然不斷提醒著我,最好能夠用很精簡的一句話,來描述所要表達的「沈思」。其實,每每在寫作的當兒,我一邊檢閱著自己的思緒,也一邊提醒著自己,不要忘記有哪些重點或小故事,值得拿出來與各位分享;同時,也需要一面在字裡行間來來去去地,時時歸零放空,把自己變成讀者,閱讀著剛剛所寫下的每一個字句,再者,也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考慮及兼顧到各式各樣背景的讀者可能有的觀點與立場,俾使整篇文章能在於完稿的時候,盡可能地讓它能夠淺顯易懂,期盼它足以凝聚出一份多數人都能夠理解的共識,以建立起眾人皆可認同的共同認知,換句話說,就是讓文章增加對不同讀者間,可讀性之寬廣度。(在此之所以提到寬廣度,其實也想要呼應,為什麼在「簡.捷.潔.張力」這篇文章中,是哪一種的「簡單」,才有可能營造出作品的「張力」。)
方才,在開始寫到有關【本文】的段落之前,思惟間好像有些微地離了題,在撰寫初稿思索的時候,腦海蹦出「不曉得」最後文章會如何、跟要注意「用字遣詞」的這兩段話,在潤色的最後,它之所以沒有被刪除掉,也是因為在這裡可以拿來當作一種示範之用途,其實也可作為【序曲】跳到【本文】的過場效果,以期能為文章的內容增添一點趣味。在整個寫作的過程當中,我順著自己的思緒(也就是思想和情緒,在這裡特別提出來,就是想要加重剛剛所說過的「用字遣詞」,盡可能地精簡去除冗文。),不斷地沈澱、過濾、篩驗出浮現在腦海裡的「相關」、和「非相關」話題。
近日以來,大約已經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我發現自己內心當中,時而會感覺到心中那一口源源不絕的「創意湧泉」,時常徘徊在心頭之間,我大多數有把它們給記錄下來,只是還沒有機會在這個網誌中逐一與諸君分享⋯
(不行,又想到哪裡去了?再說下去又要越寫越多了⋯⋯)
(剛剛的上一句話之所以沒有被刪掉,是因為我想要保留住原來從思惟轉變成文字之前的訊息原狀,以適時地因應所需,為「沈思」的內涵做深度的剖析。)
當我一邊自我觀察自己的念頭時,也邊看著以前記錄的【NaviMap | 導覽」作為參考。
(我後來才又發現,參考導覽這個動作只是工作環節中的一個小小的細節,其實在普通的文章中,是可以將之刪除掉的。)
也忽然覺察到,我的潛意識竟然在某一段時間內掙扎著,思惟中掙扎地衡量著要不要也把Deep Thinking這兩個英文字,也一併加入今天以中文為主的文章中。我那時還搞不是很清楚為什麼會那樣,反正就是有一個更深層的聲音,期待著我今天同時用中文跟英文一起來表現出來所要表達的效果,索性我接著就不再花時間再深入探討,何以今天的直覺忽然想要在中文的文章裡,插入相對應的、或是語氣上用來做區分的英文,反正「語言就是用來做溝通」,改天再回過頭來「沈思」與反省自己今天為何得堅持在一開始時就要這樣做吧!(其實答案已經在文章稍後自然分曉。)
寫到這裡,從【序曲】到【本文】,就大略是我今天所想要表達的整個「沈思」的整個內涵吧!
( I want to acknowledge my Graphic Design teacher Gwen Amos in CSUS, who taught me the lesson on focusing the whole creating process more, rather than on its final result!)
再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沈思」在此所代表、象徵的意義,是從一個主題發源的,然後開始生根發芽、更不要忘了要讓它節外生枝,開花結果,然後到最後再進行修剪。主題的根源,往往是發自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導入一個可以切入主要話題作為開場,然後它將能夠引導出心中所想要暢談之『言』,這裡所稱的『言』,可以等於是『「訴盡」、「掏空」(有訴盡、掏空才容易豐富)那些內心中所「真正想要」表達傳遞之訊息的總和』(讀者或可試想,什麼才算夠完整、包容度高、有張力,而不流於所謂只是「部份的總和」);而這裡所指的「沈思」,並非指閉上雙眼、先冥思所有的內容後,再把文章一一寫出來,卻純然是一種天真自然的真情「流露」與「表露」,把心中的思緒,透過「文字」給『吶喊』出來!
(Stop!But I cannot stop my emotion...)
(就在剛剛,我遲疑著要不要用「流露」的當兒,忽然有一股情緒⋯)
(Sorry, I've just changed「流露」to「表露」。)
(Change for what? 為什麼要改呢?)
(如此才能夠透露、和「表露」出我如何從思緒、到文字、到潤色之間,是怎樣在刪刪改改的。)
(Baby! Bonus quesiont: What 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流露 and 表露? Please feel free to taste it!)
(流露,是很自然地讓情緒展現;表露,就是稍早所曾經描述過的—去表達、和透露。)
(其實,以上這一連串在掙扎使用「流露」或「表露」的思惟過程中,只想勾勒出在推敲「用字遣詞」的動機與目的之間的整個創作歷程,總算在最後終於敲定不刪去任何一個,二者同時使用。)
忽然間,我覺察到有一股情緒湧上來,我趕緊把原本剛剛打下的詞(Sorry, 原本用什麼詞已經忘記是什麼了!#@)改成「透過文字給吶喊出來」。
(Yes, it's a good one!)
(剛剛的那個"good one"是腦海中忽然跳出來鼓動我改用「吶喊」的內在提示。)
(其實,這也是想再強調一次我是如何在推敲「用字遣詞」的思緒展現。)
寫到此時,我才又驚訝地發現到,原來,在我的文章中正交錯地使用著中文和英文,用來表達觀點語氣的不同,原來這也算是安排整件作品的一種呈現方式!Oh my god! 我想,這大概已經處於李欣頻小姐在她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中,所曾經提到過的某種「精神分裂」狀態吧!
自幼以來,我受著使用中文的東方教育,(Note: 語言也是一種生活習慣)言語之間,自然也蘊涵著一份東方含蓄的傳統美德。而在文化、生活習慣大不同的美國,I've tasted the taste of freedom of "being." I feel much more freedom to be, when I express myself in English! 「含蓄」、「奔放」、與「豪情」有沒有可能同時存在?我現在懶得去探究,再一次地把自己拉回到今天的主題「沈思」,此時此刻,思緒竟停留在「還有什麼(是)不是沈思」?
* * * * *
(我原本不想去理會上面一句到底該用「是」或是「不是」,不過為了要讓讀者體會我在此想要表達的重點,或只能說是「語言的無用」;為了忠於原味,我保留住了『是或不是』的思緒呈現,期盼您能夠「意會」我在此想要凸顯的「沈思」⋯)
(I just felt that I need to establish a new paragraph!)
因為我「不想要遺漏任何一個something不包括在這個『沈思』裡面(I want to keep everything inside; all of the something includes in the "Deep Thinking"),同時得要兼顧到(會不會在不自覺中,不小心地)剔除掉不足以表現『沈思』的哪些例子。(I need to be aware to cut the REAL unwanted parts OUT.)
天啊!剛剛那個段落好繞舌,簡直是個腦筋急轉彎!
就哲學上來說,這該算是一種絕對辨正的一元邏輯驗正吧!(相對於二元,這裡不是指一塊錢、兩塊錢的貨幣單位「元」,或許就直接把「元」當做「一次元」來解釋,指的是單一向度,這樣有沒有比較清楚一些,以上這一小段是寫給對哲學基礎概念認識不多的人看的;疑?這下子還有沒有人會看不懂呢?)
總而言之,「創意」本來就源自於一種生活態度(否則也不會跟生活的事件扯上關係,不知不覺間,創意就鑽進了我的生活,因為一個生活事件,引動我開始靜下來寫作、創作, and etc...),這世界上有許多的處事之「道」(此「道」包含原理、方法、乃至於技巧),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語文只是用以表達傳遞訊息的工具。今天,最初原本打算把「私房哲學」裡的每一子項目,都一一表列陳述解釋清楚,可是,我竟然花上了大半天的時間,才得以完完整整地呈現出第一個項目「沈思」,也卻在事後才意外地發現⋯⋯
(其實也並不意外,時時刻刻得記住:不要落入了文字定義中的陷阱框框裡,意外指的是不知道結果的最終模樣;不意外指的是從開始、到過程、到結果的本然生活態度!)
這樣巧妙的安排,又是那種"Road ahead"式的destiny plan;那種順水推舟式的隨緣生活態度⋯⋯
(I mean how I roll out my road plan, which means the future result depands on every mo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and the choices that I have made, I made, or I will make!?)
至於「私房哲學」的其他項目,基於版面篇幅的考量,就得改天再分曉了⋯⋯
註釋1:在這邊所謂的「當下暫存區」是我自己剛剛合成新創的名詞,有沒有人用過這個名詞我不曉得,不過,最起碼把這五個中文字兜起來用,我記得應該是沒見過的!在電腦科學裡,CPU在處理資料時,本身就是透過不同的「暫存區」交互運作,才能進行演算,如果我當初唸「組合語言」的印象到現在還沒有錯記的話,那個用來儲存暫時資料的區塊,應該就稱呼做「暫存區」沒有錯!而透過「當下暫存區」一詞,我想要表達的,或許可以用類似計算機的語言來解釋:
當我開始探索今天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其實是對後腦的「過去記憶體」開始下「搜尋」的指令。由於時間是一分、一秒地過,從未停留,象徵著第四次元的時間,對我的認知系統來說(源自於我所受的教育、知識、和經驗),其中有一支理論,可以簡單地將時間分做「過去」、「當下/現在」、和「未來」,對應到數學的表示法就是「-∞」、「0」、和「∞」。為何「過去」是「負無限大」呢?用口語來解釋,我想借用佛學裡面常提到的「無有原始以來」之宇宙時空概念架構,自然可以推演出「過去」+「記憶體」的引申含意。「正無限大」,相對地,可以用來表示未來,套用同樣的邏輯架構,也可對應出所謂的「未來記憶體」「暫存區」,那麼,什麼又表示「未來記憶體」「暫存區」呢?才又覺察到,即將又要離註釋的主題太多。馬上拉回「當下暫存區」的本題,我想要表達的,應該可以說是「在每一刻當下,大腦用來記憶事物的一塊『記憶空間』吧!」
篇幅不算少的註釋,讓我發現到又是改天可以再做文章發揮的「與今日主題不太相關的主題」,就此歇筆吧,咱們改天再會!
後記:最後再補一句話,寫給一位此時此刻想要感謝的朋友K.P.。
I want to thank you for your acknowledgement!
感謝您對我的認知,感謝您忠實地告訴我,「原來我的思惟(跟你,或是跟大多數人都不太相同)是橫向思考,不是縱向思考!」
直到此刻,才再次更深一層地體認、見識到自己「強力」、「豐富」的「聯想」本能。
(Always remember to highten this power till the LAST MOMENT!)¶
Labels: 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