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01, 2007
Wednesday, October 25, 2006
自我評量小妙方
剛剛在寫日文課的練習題,由於在日前深刻地體認到預習與即時複習的重要性(可有效地加速記憶),同時也在思索著如何讓自己於學習過程中能加強印象,枉費我在台灣受過這麼多年的填鴨教育,被訓練寫練習題這麼久,卻從來沒有想到今日的妙計……
我們早已習慣於把老師交給我們的練習題帶回家寫,寫的時候通常是用鉛筆、藍筆、或黑筆;肯定的是,老師改習題時大多是使用紅筆來批改,這樣一來,在練習題上僅能夠簡單地分辨出自己寫的答案、以及老師所批改的標記。倘若,在寫習題的時候,使用兩個顏色來作答:把自己有自信作答、可在記憶中找到答案的題目,使用一種顏色來書寫;另外,把自己不熟悉的題目,使用另外一個顏色來書寫,如此一來,當哪天回來再複習這些題目的時候,就可以很快地一眼辨認出那些課題是自己確定無誤的,還有哪些是自己不夠熟悉、需要多多加強印象的課題!
怎麼以前都沒有這樣想過呢?如果我當年也用這樣的方法來做練習,說不定我的成績還會更好一些!¶
我們早已習慣於把老師交給我們的練習題帶回家寫,寫的時候通常是用鉛筆、藍筆、或黑筆;肯定的是,老師改習題時大多是使用紅筆來批改,這樣一來,在練習題上僅能夠簡單地分辨出自己寫的答案、以及老師所批改的標記。倘若,在寫習題的時候,使用兩個顏色來作答:把自己有自信作答、可在記憶中找到答案的題目,使用一種顏色來書寫;另外,把自己不熟悉的題目,使用另外一個顏色來書寫,如此一來,當哪天回來再複習這些題目的時候,就可以很快地一眼辨認出那些課題是自己確定無誤的,還有哪些是自己不夠熟悉、需要多多加強印象的課題!
怎麼以前都沒有這樣想過呢?如果我當年也用這樣的方法來做練習,說不定我的成績還會更好一些!¶
Labels: 洞見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我的悟空:活在當下.馬上辦.誠於己
接續上一篇〈轉念.訊息.語文的力量〉,我提起小時候上台說話時,總是「腦袋一片空空」。當我於回顧此文讀到「腦袋空空」時,這像是扣到了我腦海裡關於「腦袋空空」此一關鍵詞之種種記憶的扳機,也啟動了我無限的情感與經歷。
(此刻的腦海一陣混雜,我得讓自己先沈澱一下思緒,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以便與您分享這股「胚騰」。)
自小學到專科都被選上合唱團,記得小學三、四年級時,最經常被老師叫到台上唱歌(想不起來是唱哪些歌曲)。從小我的個性就很內向安靜,不太會說話,所以小時候上台的印象中就是上台唱歌可以一首接一首,上台說話便是「腦袋空空」,「結結巴巴地」「想到什麼就講什麼!」
當完兵以後就到美國留學,這段期間,受到「Landmark Forum」對於「空」的闡釋剖析與體認,我深刻地領悟到「活在當下」、「知行合一」、以及「真實地面對自己內在的心靈」。漸漸地,每當站在台前,面對台下一百多位課程參與者做自我的分享時,我學會如實地自我觀照,因為「空」了,雖然上台時沒有預先擬好文稿,「活在當下」幫助我卸除「沈溺在過去時空裡內心的沈重包袱」;「知行合一」支持我儘最大的所能俾使自己突破事事「言出必行」的不易;「真實地面對自己內在的心靈」協助我在每個當下「腦袋空空」的情況下,從茫茫的辭海裡,挑揀出最能夠貼切地描述內心情感的字句。於是,奇蹟出現了!比較童年與成年的經驗,同樣是「腦袋空空」沒有事先準備地上台,「想到什麼就講什麼」彷彿也沒有相差太多,懂不懂得去「忠實地面對自己、表達自己」竟有如此天壤之別,以「結結巴巴」相對於「滔滔不絕」!
在此當下,看著剛剛上一段所寫的「自我認知」,連我自己都感受到驚訝!這竟是我在今晚以前所沒有認知到的事!我腦海的另一邊又浮出一段前天的記憶⋯⋯
由於近日工作忙碌,心裡一直嘰咕著要靜下來記錄這二十多天的成長心情。禮拜一晚上日文課後回家沖完澡,就開啟電腦準備要醞釀思緒。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真的太忙碌」了,我像往常一樣,先讓自己躺在床上靜一靜,希望能夠先「放空頭腦以讓思緒自然地浮現」,我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思惟不要刻意地去想任何事情,不管想到什麼事情就不斷地提醒並強迫自己把這件事情丟掉!以能夠「過濾掉日常生活中(1)無關緊要的雜訊(2)至今仍沒有解答、無能為力的煩惱」,不斷地提醒自己「活在當下」,努力地本著「知行合一」的哲理去「做」每一件想要達成的「事情」,事情才有可能會是「I said it. I do it. I did it./我說.我做.我成」。我很好奇為什麼前天晚上的我一躺在床上就睡著了,但卻在今晚的「剛剛」:
我又躺到床上試圖去回想「怎麼繼續寫完今天的這一篇⋯⋯」
(想到了以後就馬上回到電腦面前,繼續把這件事情做完。)
「我現在正坐在電腦桌前打下這個當下的『覺知』⋯⋯」
「我前天有努力讓自己放空⋯⋯」
「我有沒有哪裡還做得不夠多?」
「我有沒有不夠『忠實地面對自己』嗎?」
「⋯⋯」
應該是在放空的過程中睡著的,因為在此過程中並『沒有想到』有什麼『十萬火急』的事情是迫切到要馬上處理的,bingo!
Wow! 好一陣子沒有過如此的「洞見」與「沈思」的體驗,今天總算沒有白白地浪費掉;)
I finally can go to sleep tonight.
お休みなさい。¶
(此刻的腦海一陣混雜,我得讓自己先沈澱一下思緒,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以便與您分享這股「胚騰」。)
自小學到專科都被選上合唱團,記得小學三、四年級時,最經常被老師叫到台上唱歌(想不起來是唱哪些歌曲)。從小我的個性就很內向安靜,不太會說話,所以小時候上台的印象中就是上台唱歌可以一首接一首,上台說話便是「腦袋空空」,「結結巴巴地」「想到什麼就講什麼!」
當完兵以後就到美國留學,這段期間,受到「Landmark Forum」對於「空」的闡釋剖析與體認,我深刻地領悟到「活在當下」、「知行合一」、以及「真實地面對自己內在的心靈」。漸漸地,每當站在台前,面對台下一百多位課程參與者做自我的分享時,我學會如實地自我觀照,因為「空」了,雖然上台時沒有預先擬好文稿,「活在當下」幫助我卸除「沈溺在過去時空裡內心的沈重包袱」;「知行合一」支持我儘最大的所能俾使自己突破事事「言出必行」的不易;「真實地面對自己內在的心靈」協助我在每個當下「腦袋空空」的情況下,從茫茫的辭海裡,挑揀出最能夠貼切地描述內心情感的字句。於是,奇蹟出現了!比較童年與成年的經驗,同樣是「腦袋空空」沒有事先準備地上台,「想到什麼就講什麼」彷彿也沒有相差太多,懂不懂得去「忠實地面對自己、表達自己」竟有如此天壤之別,以「結結巴巴」相對於「滔滔不絕」!
在此當下,看著剛剛上一段所寫的「自我認知」,連我自己都感受到驚訝!這竟是我在今晚以前所沒有認知到的事!我腦海的另一邊又浮出一段前天的記憶⋯⋯
由於近日工作忙碌,心裡一直嘰咕著要靜下來記錄這二十多天的成長心情。禮拜一晚上日文課後回家沖完澡,就開啟電腦準備要醞釀思緒。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真的太忙碌」了,我像往常一樣,先讓自己躺在床上靜一靜,希望能夠先「放空頭腦以讓思緒自然地浮現」,我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思惟不要刻意地去想任何事情,不管想到什麼事情就不斷地提醒並強迫自己把這件事情丟掉!以能夠「過濾掉日常生活中(1)無關緊要的雜訊(2)至今仍沒有解答、無能為力的煩惱」,不斷地提醒自己「活在當下」,努力地本著「知行合一」的哲理去「做」每一件想要達成的「事情」,事情才有可能會是「I said it. I do it. I did it./我說.我做.我成」。我很好奇為什麼前天晚上的我一躺在床上就睡著了,但卻在今晚的「剛剛」:
我又躺到床上試圖去回想「怎麼繼續寫完今天的這一篇⋯⋯」
(想到了以後就馬上回到電腦面前,繼續把這件事情做完。)
「我現在正坐在電腦桌前打下這個當下的『覺知』⋯⋯」
「我前天有努力讓自己放空⋯⋯」
「我有沒有哪裡還做得不夠多?」
「我有沒有不夠『忠實地面對自己』嗎?」
「⋯⋯」
應該是在放空的過程中睡著的,因為在此過程中並『沒有想到』有什麼『十萬火急』的事情是迫切到要馬上處理的,bingo!
Wow! 好一陣子沒有過如此的「洞見」與「沈思」的體驗,今天總算沒有白白地浪費掉;)
I finally can go to sleep tonight.
お休みなさい。¶
Labels: 洞見
Saturday, March 25, 2006
點解?
靈感速記(after shower)
Landmark Education(1997/9/12~14, the Forum)-->San Francisco-->Deep Impact of my life-->My life has changed since then.==>現象/phenomenon==>"反而" suddenly pops up in my brain??==>While I am reading this article back andforth==>I learned so to produce breakthroughs in my life after the Landmark Forum.==>(2006Mar-1997Sep=8Years&6Months)==>利弊得失?==>駕馭金錢(?) vs 卡奴(x) vs 發現我的天才(!) --> open source(online vs book) --> 回函:一字千金(凸顯存在價值)+建立社群(發現我的天才<--創造與讀者互動之利基,廣發英雄帖-->community<--open source) --> 公共財(online)vs經濟財 --> 梵谷(公共財)vs荷蘭銀行-->fear of free resource on the web?.................(風險?自信?過度自信??過程?dispose all my intellectual properties?????矛盾/contradiction(s?)??????????what for???? investment?decision making--->cause&effect--->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過程--->Sylvester Stallone in Hollywood-->養氣-->insist-->resist ability)==========>>>>量子思惟<<<<======>non-liner/非線性=======>the thinking language?==>message-->non-text-->整團思惟-->越滾越大--->焚書坑儒->拋棄知識-->I did drop a book into garbage can when I was in a special conscious state around the year 2000 or 2001===>thinking language?-->指令(參數)-->動詞(受詞)==>胚騰==>名詞(形容詞)-->what else pattern left?===>【肯定/affirmative("-or=")】(should be related topic)-->【疑問/questioning("?")】-->【?/?(".")】(這英文句號應該是確定吧!不會有錯的。)=====>加油添醋==>in Chinese-->熟悉的語言能力(母語)=======>破軍?-->My 財帛宮-->紫微-->命?運??-->宿命or超越命運?-->修行?(何謂/what is)--->輪迴?(to be or not to be)----->[似曾相似<--4th dimension(negative)]vs當下vs未知vs預感-->4th dimension(positive)=====>存在價值-->存在?-->BE ME??=========>駕馭金錢or卡奴?(dispose or not?????)--->動機/intension-->fear of disposed-->so what?-->why not?-->any advantages??-->shamed?-->Have I hurt someone?-->Absolutely unforgivable?-->social problem-->solve THE problem====>why some of the texts with translation?(not sure yet.)-->a consistentant way of my thinking?-->Contemplate-->pop up in my brain-->intuition-->let it "BE"-->afflatus!?!!!!!=====>價值觀-->人為-->被(創造)-->被(批判)??---->祝由(to be discussed)--->to solve 被批判(finance system/祝由)--->find a better financing system for the next new civilization??/the forgoten ancient therapy--->不患寡而患不均-->美國太太與中國太太?----->生命無常---->命運?--->機會?-->大富翁-->human designed game========>the complaining bank representative(聽來也很無辜)-->無奈(五斗米折腰)---->be with people(族繁不及備載)-->代筆經驗談/empty space on magazine&newspaper/深談with a new met friend(族繁不及備載)-->知心?(We both enjoyed the moment of "now")-->交淺言深-->天南地北=====>胡思亂想?-->想太多了?-->胡說八道?-->CRAZY???-->chaos/渾沌===-->回到當下/The Power of NOW<-->BE<-->存在===>Do=====>Have====>因緣行果<--cause&effect==>回憶-->存在--->回憶->4th dimension(negative)-->《與神對話》三部曲----->5th D-----=====>Nth D==>∞
complicated? simple?? pattern??? dimensional...layered...土星文?!
to make sense or not to?
got to go to sleep...zzzZZZ...zzzZZZ...
good night¶
Landmark Education(1997/9/12~14, the Forum)-->San Francisco-->Deep Impact of my life-->My life has changed since then.==>現象/phenomenon==>"反而" suddenly pops up in my brain??==>While I am reading this article back andforth==>I learned so to produce breakthroughs in my life after the Landmark Forum.==>(2006Mar-1997Sep=8Years&6Months)==>利弊得失?==>駕馭金錢(?) vs 卡奴(x) vs 發現我的天才(!) --> open source(online vs book) --> 回函:一字千金(凸顯存在價值)+建立社群(發現我的天才<--創造與讀者互動之利基,廣發英雄帖-->community<--open source) --> 公共財(online)vs經濟財 --> 梵谷(公共財)vs荷蘭銀行-->fear of free resource on the web?.................(風險?自信?過度自信??過程?dispose all my intellectual properties?????矛盾/contradiction(s?)??????????what for???? investment?decision making--->cause&effect--->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過程--->Sylvester Stallone in Hollywood-->養氣-->insist-->resist ability)==========>>>>量子思惟<<<<======>non-liner/非線性=======>the thinking language?==>message-->non-text-->整團思惟-->越滾越大--->焚書坑儒->拋棄知識-->I did drop a book into garbage can when I was in a special conscious state around the year 2000 or 2001===>thinking language?-->指令(參數)-->動詞(受詞)==>胚騰==>名詞(形容詞)-->what else pattern left?===>【肯定/affirmative("-or=")】(should be related topic)-->【疑問/questioning("?")】-->【?/?(".")】(這英文句號應該是確定吧!不會有錯的。)=====>加油添醋==>in Chinese-->熟悉的語言能力(母語)=======>破軍?-->My 財帛宮-->紫微-->命?運??-->宿命or超越命運?-->修行?(何謂/what is)--->輪迴?(to be or not to be)----->[似曾相似<--4th dimension(negative)]vs當下vs未知vs預感-->4th dimension(positive)=====>存在價值-->存在?-->BE ME??=========>駕馭金錢or卡奴?(dispose or not?????)--->動機/intension-->fear of disposed-->so what?-->why not?-->any advantages??-->shamed?-->Have I hurt someone?-->Absolutely unforgivable?-->social problem-->solve THE problem====>why some of the texts with translation?(not sure yet.)-->a consistentant way of my thinking?-->Contemplate-->pop up in my brain-->intuition-->let it "BE"-->afflatus!?!!!!!=====>價值觀-->人為-->被(創造)-->被(批判)??---->祝由(to be discussed)--->to solve 被批判(finance system/祝由)--->find a better financing system for the next new civilization??/the forgoten ancient therapy--->不患寡而患不均-->美國太太與中國太太?----->生命無常---->命運?--->機會?-->大富翁-->human designed game========>the complaining bank representative(聽來也很無辜)-->無奈(五斗米折腰)---->be with people(族繁不及備載)-->代筆經驗談/empty space on magazine&newspaper/深談with a new met friend(族繁不及備載)-->知心?(We both enjoyed the moment of "now")-->交淺言深-->天南地北=====>胡思亂想?-->想太多了?-->胡說八道?-->CRAZY???-->chaos/渾沌===-->回到當下/The Power of NOW<-->BE<-->存在===>Do=====>Have====>因緣行果<--cause&effect==>回憶-->存在--->回憶->4th dimension(negative)-->《與神對話》三部曲----->5th D-----=====>Nth D==>∞
complicated? simple?? pattern??? dimensional...layered...土星文?!
to make sense or not to?
got to go to sleep...zzzZZZ...zzzZZZ...
good night¶
Labels: 洞見
Tuesday, February 28, 2006
專精.博學.取捨.和諧
在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所著的《大象與跳蚤》裡,將大企業比擬為大象,而把獨立作業的個人比做跳蚤。由於作者是英國人,便對英國的教育體系給了這樣的一個評價:「英國的教育制度,容許自由發揮的空間太小,重熟練而輕潛力。」其實,這不單單是英國的教育系統是如此,自科學日漸發達以來,正規的高等教育系統發展成大學裡的各個學院,而每個學院又依各個專精的領域之別,每每有新興的專門學科問世,以利於更專精且深入的研究發展工作。
當代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每個工作崗位都強調其工作效率,有了熟練的專業技能,固然在其專業之領域內,技術的進步仍可能日新月異;學校所訓練出來的人才,都只是專精於特定領域之專長,然而,現實社會裡其實也需要跨領域的專精人才,以達到「整合性」的「創新」。
在今日高喊競爭力的時代裡,總算有金偉燦/W. Chan Kim、莫伯尼/Renée Mauborgne提出了《藍海策略》的新經濟模型,指引出一條企業跳脫出惡性競爭的明路。
近日,當我從貨幣銀行學的觀點,思索「貨幣」在個人、家庭、企業、組織、及政府間的來去動向之時,將以上所述的大、小個體都視為不同等級之經濟單位,大單位裡交叉地包含著小單位,再合以貨幣流通的「現金流量」為基礎,暫且先忽略在社會科學裡之於個人、家庭、企業等之分別,純粹由「經濟個體」為出發做考量,便將每個「經濟個體」所累積的「貨幣數額」,用圖形以三角形顯示,畫出了大大小小相互交錯的三角形。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一這個圖形彷彿就像海浪,直覺地想到「藍海」。
同樣是海,造成「紅海」與「藍海」的關鍵,在於獨特的差異性,當企業能在百業中,創造自己「被需求」的專業時,自然便可跳脫出惡性競爭的「紅海」!企業是如此,就業市場應當也可套用同樣的邏輯,讓每個「人」也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藍海」。在「專精」與「博學」之間的「取捨」智慧,關鍵就在於剛剛提到的「差異性」。我不自主地想到了在生產品質管理的「六標準差」理論,也因為「六」,我又一次不自主地想到「六層人脈」理論。
從《藍海策略》應用於探討企業的永續經營之道,轉用在個人生涯規劃的專業能力充實,再跳到「六標準差」,表面上看來,彷彿是互不相干的領域之理論,若更仔細地深入探討,也許上帝就是使用「六標準差」的哲學在「造人」,若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互不相識的人與人之間,合以「六層人脈」理論,兩個不相識的人就會碰在一起;兩個相認識的人之間,反推回去,若非六個人都相識,便是潛在地夾著四個互不相識的人!人們常用「地球是圓的」來提醒自己,凡事不要做得太絕,到頭來,還是有可能會「冤家路窄」又碰在一起;此時此刻,我的腦海裡迴盪的是「六角形」的蜜蜂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啊!要再等個幾百年,人類才懂得像蜜蜂一樣地「協力分工」,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和諧」地球村?!¶
當代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每個工作崗位都強調其工作效率,有了熟練的專業技能,固然在其專業之領域內,技術的進步仍可能日新月異;學校所訓練出來的人才,都只是專精於特定領域之專長,然而,現實社會裡其實也需要跨領域的專精人才,以達到「整合性」的「創新」。
在今日高喊競爭力的時代裡,總算有金偉燦/W. Chan Kim、莫伯尼/Renée Mauborgne提出了《藍海策略》的新經濟模型,指引出一條企業跳脫出惡性競爭的明路。
近日,當我從貨幣銀行學的觀點,思索「貨幣」在個人、家庭、企業、組織、及政府間的來去動向之時,將以上所述的大、小個體都視為不同等級之經濟單位,大單位裡交叉地包含著小單位,再合以貨幣流通的「現金流量」為基礎,暫且先忽略在社會科學裡之於個人、家庭、企業等之分別,純粹由「經濟個體」為出發做考量,便將每個「經濟個體」所累積的「貨幣數額」,用圖形以三角形顯示,畫出了大大小小相互交錯的三角形。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一這個圖形彷彿就像海浪,直覺地想到「藍海」。
同樣是海,造成「紅海」與「藍海」的關鍵,在於獨特的差異性,當企業能在百業中,創造自己「被需求」的專業時,自然便可跳脫出惡性競爭的「紅海」!企業是如此,就業市場應當也可套用同樣的邏輯,讓每個「人」也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藍海」。在「專精」與「博學」之間的「取捨」智慧,關鍵就在於剛剛提到的「差異性」。我不自主地想到了在生產品質管理的「六標準差」理論,也因為「六」,我又一次不自主地想到「六層人脈」理論。
從《藍海策略》應用於探討企業的永續經營之道,轉用在個人生涯規劃的專業能力充實,再跳到「六標準差」,表面上看來,彷彿是互不相干的領域之理論,若更仔細地深入探討,也許上帝就是使用「六標準差」的哲學在「造人」,若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互不相識的人與人之間,合以「六層人脈」理論,兩個不相識的人就會碰在一起;兩個相認識的人之間,反推回去,若非六個人都相識,便是潛在地夾著四個互不相識的人!人們常用「地球是圓的」來提醒自己,凡事不要做得太絕,到頭來,還是有可能會「冤家路窄」又碰在一起;此時此刻,我的腦海裡迴盪的是「六角形」的蜜蜂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啊!要再等個幾百年,人類才懂得像蜜蜂一樣地「協力分工」,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和諧」地球村?!¶
Labels: 洞見
Thursday, February 23, 2006
自主意識.心思.駕馭自如
應該很多人都有過「提不起勁兒」的經驗,就是明明很想去做一件事情,可是彷彿大腦跟身體是處於「半離線」狀態,也就是說,「心思」在想事情,可是這時候的「心思」無法指揮得動大腦,然後大腦得以對身體做「思想」與「行動」的協調同步,我管這樣的整個「思」、「行」的一致性稱做「自主意識」,接下來,請聽我繼續分解……
也許有人會問:「意識」與「心思」有何不同?這樣好了,我且先引述一件事,然後再繼續更深入的解析!
我一直深深地記得恩師 黃陽先生一再地對我闡明「處事動力」的「原理」,並說到要懂得如何用「心」來做事情,提升到用「腦」來做事情(註:此處所說的用「心」來做事情,有別於一般所常會提到的「用心」做事情。)今天早晨的某個當下,當我的「心思」不曉得飄到哪裡去的時候,我透過靜思,一層又一層地「解剖」我自己的「心思」,努力地想要把「心思」這個風箏,拉回到「身體」來。從某個觀點來看,我此時的「自主意識」是與「心思」同步,並沒有與我的「身體」同步,故此,大腦無法對身體發出控制的訊息,這應當就是老師所指的「用『心』來做事情」之含意。
而此時此刻的「心思」,不外乎是在思考著某些問題,只要是活在世間的人們,「心思」不外乎在想著「人」、「事」、「時」、「地」、「物」,想念著某某人,想與誰連絡談事情,想事情要怎麼做,想安排什麼時間做事情,想要在什麼地方進行事務,以及想著需要某種物品去完成所要達成的事。
就在剛剛的那個當下,我突然完完全全地明白了老師所闡述的這些原理,這時候,便飛快地跑到電腦旁邊,趕快將這個領悟給記錄下來!
那麼,試想,是什麼造成了「自主意識」與「心思」跟「身體」三者間的不協調呢?當三者正常地和諧運作時,事情會進行得很順利,當三者不協調時,就會產生本文一開始所描述的狀況發生,「自主意識」與「身體」之間,只有透過神經系統中的感覺部份,可以接受身體內外的訊息,包括內感性之肌肉、臟腑的感覺、以及人體五官的感覺;此時的「自主意識」的運作焦點集中在「心思」上,所以跟「身體」無法產生「連動」。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說,某某人「沒心情」做事,因為其「自主意識」的運作焦點是集中在「心思」上,「身體」的動作是受到外在例如上司的命令之壓力,才「勉強」地拖著「身體」在做事情,而非全神貫注地在做事。當外在的壓力狀態解除後,「身體」便馬上「罷工」,但是,累積在「身體」內的壓力,如果沒有適當地紓解,囤積久了,自然會衍生許多的文明病!
那麼,要如何才能夠運用「自主意識」來駕馭「心思」與「身體」呢?恩師所給的教誨是要懂得如何做到「來去自如」,在「心思」與「身體」之間能夠學會透過「自主意識」的操控,調理「身、心」,達到三者之間的協調一致。然而,有很多事情是說來容易做來難,讓自己學會去駕馭身心,也是需要靠時間的累積來鍛鍊,學習不讓自己的身心過度緊繃、疲於奔命的同時,也不至於失去做事的效率!然而,在不了解原理的時候,做起來彷彿是摸黑盲目,願透過我今日所思的洞見,與君分享,那麼當您懂得其中的原理與奧祕之後,「用心」自我鍛鍊,必能有成!¶
後記:有效地駕馭身心,是人活在世間的處事根本。而其之於生活的關聯,關乎「人」身體之康健、辦「事」之效率;然後才是「用心」來辦事,便能懂得觀察做事的「時」機、了解如何去挑選安身、處事之「地」、將心比心地與「人」們溝通,以及在「物」質消費、投資上之選擇上,了解「事(服務)」與「物」的存在「價值」,自然也就能夠學習駕馭金錢(這個人們之所以日以繼夜努力想要換去之「物」,權衡此「物」與「價值」間的比重,了解「定價」的藝術),非為金錢所駕馭。
也許有人會問:「意識」與「心思」有何不同?這樣好了,我且先引述一件事,然後再繼續更深入的解析!
我一直深深地記得恩師 黃陽先生一再地對我闡明「處事動力」的「原理」,並說到要懂得如何用「心」來做事情,提升到用「腦」來做事情(註:此處所說的用「心」來做事情,有別於一般所常會提到的「用心」做事情。)今天早晨的某個當下,當我的「心思」不曉得飄到哪裡去的時候,我透過靜思,一層又一層地「解剖」我自己的「心思」,努力地想要把「心思」這個風箏,拉回到「身體」來。從某個觀點來看,我此時的「自主意識」是與「心思」同步,並沒有與我的「身體」同步,故此,大腦無法對身體發出控制的訊息,這應當就是老師所指的「用『心』來做事情」之含意。
而此時此刻的「心思」,不外乎是在思考著某些問題,只要是活在世間的人們,「心思」不外乎在想著「人」、「事」、「時」、「地」、「物」,想念著某某人,想與誰連絡談事情,想事情要怎麼做,想安排什麼時間做事情,想要在什麼地方進行事務,以及想著需要某種物品去完成所要達成的事。
就在剛剛的那個當下,我突然完完全全地明白了老師所闡述的這些原理,這時候,便飛快地跑到電腦旁邊,趕快將這個領悟給記錄下來!
那麼,試想,是什麼造成了「自主意識」與「心思」跟「身體」三者間的不協調呢?當三者正常地和諧運作時,事情會進行得很順利,當三者不協調時,就會產生本文一開始所描述的狀況發生,「自主意識」與「身體」之間,只有透過神經系統中的感覺部份,可以接受身體內外的訊息,包括內感性之肌肉、臟腑的感覺、以及人體五官的感覺;此時的「自主意識」的運作焦點集中在「心思」上,所以跟「身體」無法產生「連動」。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說,某某人「沒心情」做事,因為其「自主意識」的運作焦點是集中在「心思」上,「身體」的動作是受到外在例如上司的命令之壓力,才「勉強」地拖著「身體」在做事情,而非全神貫注地在做事。當外在的壓力狀態解除後,「身體」便馬上「罷工」,但是,累積在「身體」內的壓力,如果沒有適當地紓解,囤積久了,自然會衍生許多的文明病!
那麼,要如何才能夠運用「自主意識」來駕馭「心思」與「身體」呢?恩師所給的教誨是要懂得如何做到「來去自如」,在「心思」與「身體」之間能夠學會透過「自主意識」的操控,調理「身、心」,達到三者之間的協調一致。然而,有很多事情是說來容易做來難,讓自己學會去駕馭身心,也是需要靠時間的累積來鍛鍊,學習不讓自己的身心過度緊繃、疲於奔命的同時,也不至於失去做事的效率!然而,在不了解原理的時候,做起來彷彿是摸黑盲目,願透過我今日所思的洞見,與君分享,那麼當您懂得其中的原理與奧祕之後,「用心」自我鍛鍊,必能有成!¶
後記:有效地駕馭身心,是人活在世間的處事根本。而其之於生活的關聯,關乎「人」身體之康健、辦「事」之效率;然後才是「用心」來辦事,便能懂得觀察做事的「時」機、了解如何去挑選安身、處事之「地」、將心比心地與「人」們溝通,以及在「物」質消費、投資上之選擇上,了解「事(服務)」與「物」的存在「價值」,自然也就能夠學習駕馭金錢(這個人們之所以日以繼夜努力想要換去之「物」,權衡此「物」與「價值」間的比重,了解「定價」的藝術),非為金錢所駕馭。
Labels: 洞見
Monday, February 20, 2006
生活素寫;沈默橡皮擦
now...
14:30:52變3
橡皮擦之 「○」用 ===> 沈默;橡皮擦的沈默;沈默的橡皮擦
sign...(在打字的剛剛,吹嘆了一口氣……)「編輯補正:應該是Sigh,正是嘆息的意思,可是英文裡好像比較沒有那種代表『消極』長嘆的語意。其實,寫出來是想表達打字當時的狀況,就是那種忙了好幾件事情,終於有個喘口氣的時間!: ), 15:35:07~8」
又咳了兩次嗽,
(我在「觀察」與「記錄」「現在」正在做什麼、發生了什麼?)
(剛剛,突然間想到了昨天寫的一串串長篇大論……,「咳!」今天就來點個輕鬆的口味吧!)
(……;中間又接了兩通電話;其中一通是一位自稱是「美玲」的陌生人打的。我沒有跟她哈拉太久,因為我所認識、覺得可能會突然打電話給我的「美玲」,現在人住在美國。)
=====
開始打剛才寫在筆記本上的……
=====
14:49:07
現在的筆已經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用途&功能。今天(2/20),在某一個︿想要寫筆記の 當下,我正找著那支黑色、可以擦拭的簽字筆,結果,又在沒隔幾秒後の
-----
14:52 (收到Dora來電!手機上顯示的來電時間)
-----
15:00
又在沒隔幾秒後の瞬間,突然問自己一串(筆記上是寫「一個」)問題:
「我現在是要記錄什麼?有『必要』一定要用这支筆嗎?」
「為什麼一定要可以擦?」
「我寫下去以後有需要把它擦掉嗎?」
「我正要寫在哪裡?」
「筆記本嗎?」「書?→(直接寫在書本上標記?)」
「我剛剛要寫什麼?」
【編輯補記:接上一句的內在對話,找到了筆,拿起筆記本,開始記錄以上之所「思」!】
算了,ㄍㄢ ㄘㄨㄟ4 ㄓ2 ㄐㄧㄝ 用 ㄉㄧㄢ4 腦,把ㄍㄤ ㄍㄤ这个段落,打在今天のblog上……
『又畫了一個笑臉、還有一個手比做V字的剪刀』
Yeah...
14:29:27←含看時(×間)ㄓㄨㄥ的時間¶
=====
打完時間:中原標準時間,15:15:32~3秒
=====
後記:張貼上網以後,又一連串做了好多事。「現在」要從哪裡說起呢?「對了!」寫完了blog,感覺到口很乾,想喝水,拿起了杯子,走到熱水瓶前,壓下開關,它開始亂吐飛濺,原來裡面的水喝完了。就走進了廚房,想要拿水來填裝,結果又發現,水槽上面放了一個鍋子還沒有洗,中午吃飯的碗也仍放在台子上,在此向各位看倌們報告,原來剛剛是一邊吃飯,一面寫筆記,所以,今天這一篇就是這樣「生、吃」出來的!Sigh!我今天才「學會」,以後應該在每次用熱水瓶盛完水以後,多花個0.5秒的時間,瞄一眼熱水瓶裡的水位,這樣子一來,只要想喝水的時候,就一定「都」有水可以喝,Ahhhhhh....~15:50:17
編輯註記:不知不覺間,才又「驚覺」到,原來,在一連串記筆記、打blog的過程當中,方才使用的碗,「不知不覺間」,已被我的「習慣」捧進了「廚房」,而炒鍋也(怎麼會?It supposed to be lying on the stove for drying?)(But, it has been 已經)躺在水槽裡面了〔Why ((IS)) it (is not) 當然不是放灶台上; on the stove? But not EVEN haning on the wall for storage, period!〕!!物有定位,古有明訓;狡兔三窟,神鬼不覺?!:爐灶上、水槽中、掛牆上。
14:30:52變3
橡皮擦之 「○」用 ===> 沈默;橡皮擦的沈默;沈默的橡皮擦
sign...(在打字的剛剛,吹嘆了一口氣……)「編輯補正:應該是Sigh,正是嘆息的意思,可是英文裡好像比較沒有那種代表『消極』長嘆的語意。其實,寫出來是想表達打字當時的狀況,就是那種忙了好幾件事情,終於有個喘口氣的時間!: ), 15:35:07~8」
又咳了兩次嗽,
(我在「觀察」與「記錄」「現在」正在做什麼、發生了什麼?)
(剛剛,突然間想到了昨天寫的一串串長篇大論……,「咳!」今天就來點個輕鬆的口味吧!)
(……;中間又接了兩通電話;其中一通是一位自稱是「美玲」的陌生人打的。我沒有跟她哈拉太久,因為我所認識、覺得可能會突然打電話給我的「美玲」,現在人住在美國。)
=====
開始打剛才寫在筆記本上的……
=====
14:49:07
現在的筆已經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用途&功能。今天(2/20),在某一個︿想要寫筆記の 當下,我正找著那支黑色、可以擦拭的簽字筆,結果,又在沒隔幾秒後の
-----
14:52 (收到Dora來電!手機上顯示的來電時間)
-----
15:00
又在沒隔幾秒後の瞬間,突然問自己一串(筆記上是寫「一個」)問題:
「我現在是要記錄什麼?有『必要』一定要用这支筆嗎?」
「為什麼一定要可以擦?」
「我寫下去以後有需要把它擦掉嗎?」
「我正要寫在哪裡?」
「筆記本嗎?」「書?→(直接寫在書本上標記?)」
「我剛剛要寫什麼?」
【編輯補記:接上一句的內在對話,找到了筆,拿起筆記本,開始記錄以上之所「思」!】
算了,ㄍㄢ ㄘㄨㄟ4 ㄓ2 ㄐㄧㄝ 用 ㄉㄧㄢ4 腦,把ㄍㄤ ㄍㄤ这个段落,打在今天のblog上……
『又畫了一個笑臉、還有一個手比做V字的剪刀』
Yeah...
14:29:27←含看時(×間)ㄓㄨㄥ的時間¶
=====
打完時間:中原標準時間,15:15:32~3秒
=====
後記:張貼上網以後,又一連串做了好多事。「現在」要從哪裡說起呢?「對了!」寫完了blog,感覺到口很乾,想喝水,拿起了杯子,走到熱水瓶前,壓下開關,它開始亂吐飛濺,原來裡面的水喝完了。就走進了廚房,想要拿水來填裝,結果又發現,水槽上面放了一個鍋子還沒有洗,中午吃飯的碗也仍放在台子上,在此向各位看倌們報告,原來剛剛是一邊吃飯,一面寫筆記,所以,今天這一篇就是這樣「生、吃」出來的!Sigh!我今天才「學會」,以後應該在每次用熱水瓶盛完水以後,多花個0.5秒的時間,瞄一眼熱水瓶裡的水位,這樣子一來,只要想喝水的時候,就一定「都」有水可以喝,Ahhhhhh....~15:50:17
編輯註記:不知不覺間,才又「驚覺」到,原來,在一連串記筆記、打blog的過程當中,方才使用的碗,「不知不覺間」,已被我的「習慣」捧進了「廚房」,而炒鍋也(怎麼會?It supposed to be lying on the stove for drying?)(But, it has been 已經)躺在水槽裡面了〔Why ((IS)) it (is not) 當然不是放灶台上; on the stove? But not EVEN haning on the wall for storage, period!〕!!物有定位,古有明訓;狡兔三窟,神鬼不覺?!:爐灶上、水槽中、掛牆上。
Labels: 洞見
Tuesday, October 11, 2005
私房哲學分類解析—洞見
「洞見」是過去與未來在當下片刻的短暫交會,是內心與外在的相印,是不需經由他人告知的知見,是所有創造、創新、發現、和發明的泉源!
儘管事物尚未發生,從過去所累積的歷史經驗值加上對於事物存在的根本本質去認知與理解,切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變與不變之間,深究其變或不變的本質,則或能剎見那亙古以來的未知,當事物尚未發生或發明,倘若三生有幸,此洞見為眾人之福,且莫忘將此與宇宙天地同感而生的靈感,努力讓它發生、並與眾人分享之!倘若此洞見是個災難的預警,也要努力讓它不要發生,我的命運,掌握在我的手上,我們的命運,掌握在我們的手上;而所有的發生,是構築在一步一履的努力實踐上,而非基於種種的推敲和算計上,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除非這樣的推敲與算計是整個努力過程中的一環⋯⋯¶
¶¶¶
MODIFIED;
MarCH 2))&
ESzzERIxxxxxxEMJNNNNNCPPPPPPPPEEEEErienceDDDD
【註記:MarCH 2))&就文字上來說,並看不太出來這是什麼意思,但是,如果您會打字,看一下電腦鍵盤就知道,這其實是我在「速記」的那個當下「腦」、「手」正在協調打出 March 2007的一種「速」的「呈現」!後續的塗鴉文字,您能夠去體會就體會,看不懂也無妨,這只是我當時腦袋瓜裡所流竄過的、被我的手所捕捉下來的「記錄」而已...】
氣閑神定;
again;rightnow;;;;;;。。。!!!*********@@@##$$$%↑*&(&↑*(&↑(*&↑*(↑&%+++++++++++,,,,,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LETE::
REREEEEEERRRE
ER; EEEERRRRAAAAASSSSEEEEE::
***
UNPLUG:::
.
SHotdown
Wow!!!!
Start time: 2007, 3/6;
FINIDSHEDeeeddd , jjjjjjust has never seen///??? Unexpeeecteetttteeedd.....REEFVEISEEEER;;;;
revised...
KKKKKKKKKaaaaaaaaaaaaaaaaaa.........
MMMMMM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MMMMMeeeeeeeee...............
Miao!,,, Miao,,,,, Miiaaaoooo.....;
current time: 11:32:22¶
REVISED TIME: 三月六日,2007¶
...
喂完成;未;漢音輸入法;
...
だれですが。
ひ、どうぞおう。
見閑斯祈煙?
健步閑而內自省也,災?
裡災ㄩ災?
ㄇㄡ!災?
;
execuseme?i“mnotsure。。。atlallallllll¶
BLOG TIME: 11:54:49;
儘管事物尚未發生,從過去所累積的歷史經驗值加上對於事物存在的根本本質去認知與理解,切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變與不變之間,深究其變或不變的本質,則或能剎見那亙古以來的未知,當事物尚未發生或發明,倘若三生有幸,此洞見為眾人之福,且莫忘將此與宇宙天地同感而生的靈感,努力讓它發生、並與眾人分享之!倘若此洞見是個災難的預警,也要努力讓它不要發生,我的命運,掌握在我的手上,我們的命運,掌握在我們的手上;而所有的發生,是構築在一步一履的努力實踐上,而非基於種種的推敲和算計上,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除非這樣的推敲與算計是整個努力過程中的一環⋯⋯¶
¶¶¶
MODIFIED;
MarCH 2))&
ESzzERIxxxxxxEMJNNNNNCPPPPPPPPEEEEErienceDDDD
【註記:MarCH 2))&就文字上來說,並看不太出來這是什麼意思,但是,如果您會打字,看一下電腦鍵盤就知道,這其實是我在「速記」的那個當下「腦」、「手」正在協調打出 March 2007的一種「速」的「呈現」!後續的塗鴉文字,您能夠去體會就體會,看不懂也無妨,這只是我當時腦袋瓜裡所流竄過的、被我的手所捕捉下來的「記錄」而已...】
氣閑神定;
again;rightnow;;;;;;。。。!!!*********@@@##$$$%↑*&(&↑*(&↑(*&↑*(↑&%+++++++++++,,,,,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LETE::
REREEEEEERRRE
ER; EEEERRRRAAAAASSSSEEEEE::
***
UNPLUG:::
.
SHotdown
Wow!!!!
Start time: 2007, 3/6;
FINIDSHEDeeeddd , jjjjjjust has never seen///??? Unexpeeecteetttteeedd.....REEFVEISEEEER;;;;
revised...
KKKKKKKKKaaaaaaaaaaaaaaaaaa.........
MMMMMM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MMMMMeeeeeeeee...............
Miao!,,, Miao,,,,, Miiaaaoooo.....;
current time: 11:32:22¶
REVISED TIME: 三月六日,2007¶
...
喂完成;未;漢音輸入法;
...
だれですが。
ひ、どうぞおう。
見閑斯祈煙?
健步閑而內自省也,災?
裡災ㄩ災?
ㄇㄡ!災?
;
execuseme?i“mnotsure。。。atlallallllll¶
BLOG TIME: 11:54:49;
Labels: 洞見
Monday, September 26, 2005
知道.曉得
通常,這兩個詞在中文裡的意義是可以互換使用的,知道就是曉得,曉得就是知道。
可是您可曾仔細地想過,知道與曉得的本意上有何不同?(感覺上,這個好像以前的國語、國文課中,課本和老師都不曾提起過。)
在我某一次意識超乎平常敏銳的情況之下,忽然對這兩個辭彙有了一種根本的領悟而重新認識懂得。從此以後,當我在咀嚼玩味文字含意的時候,就會開始去從造字的本身去推敲探究每個字的深入本意。其實,當原先不知道某事,而在經由他人告知而明白時,好比您現在不清楚這兩個字的本意有何不同時,看了這篇文章以後,從此以後因我「曉」以大意而後「得」知其原意,所以您也從此以後就「知道」這兩個詞的細微含意上的不同,「知道」就是知道,由「知」的造字可得知,自己內心中明白之事,從「口」中說出,而所述之言就像一把「箭矢」一樣,傳遞給聽話的人們。
所以說,「知道」所代表的含意,就是內心所明白的事物運作的常理之道,但並沒有特別指出是因何而知之;相較之下,「曉得」所代表的就是帶有「被告知而明白」的這種特定的知道。
那麼,意義相近的辭彙如「清楚」、「了解」、「明白」、或是「懂得」的根本原意,也許您自己也可以去探索一番!¶
後記:每當我想起「意義」之所以為「意義」,到底此「意」與彼「義」之間的差異在哪裡,為什麼這兩個字常常被兜在一塊兒使用?翻遍許多的字典,我還是百思不解。各位讀者可明白其典故與內涵?若有知其解者,還請多多賜教,能得此般切磋受教,感謝之至,願聞其詳!
可是您可曾仔細地想過,知道與曉得的本意上有何不同?(感覺上,這個好像以前的國語、國文課中,課本和老師都不曾提起過。)
在我某一次意識超乎平常敏銳的情況之下,忽然對這兩個辭彙有了一種根本的領悟而重新認識懂得。從此以後,當我在咀嚼玩味文字含意的時候,就會開始去從造字的本身去推敲探究每個字的深入本意。其實,當原先不知道某事,而在經由他人告知而明白時,好比您現在不清楚這兩個字的本意有何不同時,看了這篇文章以後,從此以後因我「曉」以大意而後「得」知其原意,所以您也從此以後就「知道」這兩個詞的細微含意上的不同,「知道」就是知道,由「知」的造字可得知,自己內心中明白之事,從「口」中說出,而所述之言就像一把「箭矢」一樣,傳遞給聽話的人們。
所以說,「知道」所代表的含意,就是內心所明白的事物運作的常理之道,但並沒有特別指出是因何而知之;相較之下,「曉得」所代表的就是帶有「被告知而明白」的這種特定的知道。
那麼,意義相近的辭彙如「清楚」、「了解」、「明白」、或是「懂得」的根本原意,也許您自己也可以去探索一番!¶
後記:每當我想起「意義」之所以為「意義」,到底此「意」與彼「義」之間的差異在哪裡,為什麼這兩個字常常被兜在一塊兒使用?翻遍許多的字典,我還是百思不解。各位讀者可明白其典故與內涵?若有知其解者,還請多多賜教,能得此般切磋受教,感謝之至,願聞其詳!
Labels: 洞見
Friday, September 23, 2005
自我風格之塑造
今晚有個奇怪的感覺,我正讀著何懷碩先生所著的《給未來的藝術家》,看著看著,嘴巴裡一直有個很想刷牙的感覺升起。明明在洗完澡後才刷過了牙,可是那樣的感覺竟是如此的強烈!?
在讀書的過程裡,我仔細地檢閱到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為何?我隱隱約約地意識到讓自己說自己的話,想把齒垢裡殘存的「前人的影子」刷乾淨,不當其他人的傳聲筒,也不會只是師承的因襲傳承與複製,忠於自己、忠於人我、忠於天地、忠於宇宙、忠於真理,且在說自己說自己的話的同時,別忘記為這個時代發言,為眾人而啼鳴。
拜讀過許多的經典,在閱讀時總會激發出屬於自己經驗中的靈感,以前不懂得為這些靈感做記錄,現在託寫網誌的福,剛剛提到的書才看到約前面的六、七分之一,我已經開始記錄起自我內在探索發掘的所思所得。
由於剛剛才洗過澡,這段短暫的時間裡,腦袋也沒有停止休息,我一邊仍舊沈浸在書海裡的訊息,一邊也從這訊息中得到思想的灌溉,讓那份思想的灌溉與自我的思惟融合為一,也讓內在自我創作的幼苗更加地向下扎根、往上發芽。
就在沐浴身心的同時,我檢視著自己在表意識裡也還在摸索的似懂非懂的自我創作風格,就這樣,我觀察到了自己的創作習慣⋯
在接受我的平面設計啟蒙恩師Ms. Amos的教導以前,向來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在接受了設計基礎入門洗禮以後,在沒有掌握到如何去表達創作的訊息或精神以前,我通常不會展開實務上的行動工作。所以,從創作所要表達的訊息或精神為出發點,開始去發想、構圖,讓作品能夠達到溝通的目的為第一優先考量。不過,也曾經因為過度關注於構思的矯枉過正,讓我經驗了一段不算短的綁手綁腳期,因此而變成了非得想到個什麼像樣的構思後,才開始動手去做,反倒因此卻忽略了構思過程中的巧妙靈感浮現,所以說,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在接下來的創作過程中,使用創作工具的技巧固然重要,但還是先選擇以自己熟悉的技巧為出發去發揮,至於更高難度的技巧,則需要隨時間的洗鍊、與自我操控駕馭工具純熟度的累積,才可以慢慢地再去向更高的自我挑戰。偶而,我還是會陷入技巧太過簡單的迷思,而不敢放手去做。其實作品能夠達到溝通的目的,遠比技巧的難易還要來得更重要!最近紅透半邊天的iPod廣告,拍攝製作的技巧上並不難,不過已經能夠足足地讓人感受到這新新隨身聽所帶來的奔放熱情與所創造的流行時尚。
所有的藝術、創作、與設計,都是很主觀的自我表達。記得有一次在小梅子的Oikos網站裡徵選過某一項設計,參與競賽的作品在我的觀察裡,大部分都在水準之上,從這麼多張作品裡面挑出一個最優秀的作品其實很難,當然在取捨優缺的時候,有相當大的一部份是跟裁判團的綜合集體主觀有很大的關連性。話又說回來,身為一個創作人,不管自己的作品是如何被別人評價,在傾聽他人的建言之前,首先就是要先對自己建立起一份自我對於作品存在本質涵義的自信心,然後,對於他人的建議儘可能地虛心受教,就算是主觀上感覺很爛的批評,若從增廣自我作品之包容力而言,那樣的批評指教一定有其正面的含意。不過,一般來說,中國人通常在處事圓融的角度裡,比較不容易當面把自己內心話說出來,所以,再換個角度來看,有人願意真心把建議說出來,總是好事一樁!
時候差不多該睡了,看一看也寫得差不多,或許是寫作時的專注,轉移了剛剛很想刷乾淨牙齒的莫名感覺;尋找一個屬於自我的創作風格困難,以上只是自己所領略到的個人觀點,當然這樣的觀點也不會是唯一絕對的方法,不過最起碼,還是算得上是某種程度的引導,您當然可以將這如此的概念再加上您個人的創作經驗,以融合出屬於您自己的創作哲學。最後,僅在此引述那尚有一面之緣的何教授,在這本書中所寫的一段話,為今日的這篇文章,承接上一個句點:「藝術的『創造』,從來不是百分之百一個人的創造。由傳承再發揚光大,是人類文化演進的必經之路。」¶
在讀書的過程裡,我仔細地檢閱到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為何?我隱隱約約地意識到讓自己說自己的話,想把齒垢裡殘存的「前人的影子」刷乾淨,不當其他人的傳聲筒,也不會只是師承的因襲傳承與複製,忠於自己、忠於人我、忠於天地、忠於宇宙、忠於真理,且在說自己說自己的話的同時,別忘記為這個時代發言,為眾人而啼鳴。
拜讀過許多的經典,在閱讀時總會激發出屬於自己經驗中的靈感,以前不懂得為這些靈感做記錄,現在託寫網誌的福,剛剛提到的書才看到約前面的六、七分之一,我已經開始記錄起自我內在探索發掘的所思所得。
由於剛剛才洗過澡,這段短暫的時間裡,腦袋也沒有停止休息,我一邊仍舊沈浸在書海裡的訊息,一邊也從這訊息中得到思想的灌溉,讓那份思想的灌溉與自我的思惟融合為一,也讓內在自我創作的幼苗更加地向下扎根、往上發芽。
就在沐浴身心的同時,我檢視著自己在表意識裡也還在摸索的似懂非懂的自我創作風格,就這樣,我觀察到了自己的創作習慣⋯
在接受我的平面設計啟蒙恩師Ms. Amos的教導以前,向來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在接受了設計基礎入門洗禮以後,在沒有掌握到如何去表達創作的訊息或精神以前,我通常不會展開實務上的行動工作。所以,從創作所要表達的訊息或精神為出發點,開始去發想、構圖,讓作品能夠達到溝通的目的為第一優先考量。不過,也曾經因為過度關注於構思的矯枉過正,讓我經驗了一段不算短的綁手綁腳期,因此而變成了非得想到個什麼像樣的構思後,才開始動手去做,反倒因此卻忽略了構思過程中的巧妙靈感浮現,所以說,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在接下來的創作過程中,使用創作工具的技巧固然重要,但還是先選擇以自己熟悉的技巧為出發去發揮,至於更高難度的技巧,則需要隨時間的洗鍊、與自我操控駕馭工具純熟度的累積,才可以慢慢地再去向更高的自我挑戰。偶而,我還是會陷入技巧太過簡單的迷思,而不敢放手去做。其實作品能夠達到溝通的目的,遠比技巧的難易還要來得更重要!最近紅透半邊天的iPod廣告,拍攝製作的技巧上並不難,不過已經能夠足足地讓人感受到這新新隨身聽所帶來的奔放熱情與所創造的流行時尚。
所有的藝術、創作、與設計,都是很主觀的自我表達。記得有一次在小梅子的Oikos網站裡徵選過某一項設計,參與競賽的作品在我的觀察裡,大部分都在水準之上,從這麼多張作品裡面挑出一個最優秀的作品其實很難,當然在取捨優缺的時候,有相當大的一部份是跟裁判團的綜合集體主觀有很大的關連性。話又說回來,身為一個創作人,不管自己的作品是如何被別人評價,在傾聽他人的建言之前,首先就是要先對自己建立起一份自我對於作品存在本質涵義的自信心,然後,對於他人的建議儘可能地虛心受教,就算是主觀上感覺很爛的批評,若從增廣自我作品之包容力而言,那樣的批評指教一定有其正面的含意。不過,一般來說,中國人通常在處事圓融的角度裡,比較不容易當面把自己內心話說出來,所以,再換個角度來看,有人願意真心把建議說出來,總是好事一樁!
時候差不多該睡了,看一看也寫得差不多,或許是寫作時的專注,轉移了剛剛很想刷乾淨牙齒的莫名感覺;尋找一個屬於自我的創作風格困難,以上只是自己所領略到的個人觀點,當然這樣的觀點也不會是唯一絕對的方法,不過最起碼,還是算得上是某種程度的引導,您當然可以將這如此的概念再加上您個人的創作經驗,以融合出屬於您自己的創作哲學。最後,僅在此引述那尚有一面之緣的何教授,在這本書中所寫的一段話,為今日的這篇文章,承接上一個句點:「藝術的『創造』,從來不是百分之百一個人的創造。由傳承再發揚光大,是人類文化演進的必經之路。」¶
Labels: 洞見
Saturday, January 08, 2005
談「中道」
連日以來,每天寫網誌的習慣沒有間斷,直到昨天,總算因體力耗竭,也就此停歇了一天,而在今日的一整天裡,直到此時此刻,仍有一種感覺,緊緊地咬著想要放鬆的心情不放。原來,是自己內我的「休息」跟「毅力」在心中打架,我覺察到潛意識中,昨天的休息仍然被另一個矛盾的自己批判著。可喜的是,今天的答案很明確!渡過了充實的一天,也在這整天下來,累積了許多的想法和感覺,我知道今天得打鐵趁熱,趕快把此刻的心得記錄下來,若要等到改天再回過頭來寫,就不容易了!這時候,也就不在乎明天爬不爬得起來、或是白天會不會打瞌睡的問題了!根據開網以來的經驗,我感覺到明天有自信會按時起床,而且精神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且在此刻當下,我感覺到一股精神抖擻的力量在體內流竄著,帶著一片寧靜與祥和,可以幫助我釐清一整天的感覺與思緒。忽然間,我感受到即時創作的那種喜悅,便清楚地覺知到,當理智的判斷力與內在的感覺平衡時,所有浮現出的矛盾與衝突很快就會消失,剩下來該做的,就是順著思緒把今天的事情作好、做完!
在此,我想先插播一段印度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全然的自由》中,曾經提出的一個論點。他指出:「有認同,就會有衝突」。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一時之間會意不過來,沈思良久以後,才領略其箇中精義,原來,克氏想要表達的是,當有所認同時,自然也會產生不認同,當有所不認同時,自然也就會生起矛盾衝突。
其實,才在稍早以前,我才遭遇著另一個小疑問「今天要用中文、或英文來寫」?由於對這個問題已經有過掙扎的經驗,所以在今天就很快地跳脫疑雲漩渦,了解到今天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由於考量到今天的重點是要趕快將想表達的思緒給記錄下來,也更因此深刻地領略到,很多事情過與不及都不是很好,譬如是否要堅持每天都不間斷的篤行毅力,還是真正地了解到時間會證明毅力的真諦;或者是,要不要執著於這幾天以來用英文起稿的習慣,才能讓整體的工作速度更加順暢,當我放下了那些不需要的堅持與執著以後,感覺到的是更寬廣、更富於彈性的遊刃空間,在深刻地了解到自己缺乏什麼的時候,我需要什麼的答案便會很快地就跑了出來!
以上是兩例關於「中道」的體認,且讓我順著今日的主題把話鋒一轉。其實,長久以來,對於「中道」,我一直有著某種程度的喜好,打從「中道」思想的根源談起,這當然跟中華文化非常有關。所謂「中道」,當是不偏不倚,無所偏頗。中華民族以漢族為中心,兼容並蓄,於過去這四、五千年以來,引領著文明演進的風騷,影響著日、韓及東南亞各國。暫且先撇開當今的政治現實不提,從民族的淵遠流長談起,現在最令華人自豪的,當是流傳了數千年的中華文明,跨越不同種族、融合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延續到廿一世紀的今天,還依然傳承著如此的文化精髓。但是,到了清朝盛世中葉以後,由於清廷的閉關自守,與西方科學文明的接軌有所斷層,而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衰落。
儘管如此,近代中國的動盪,其實還孕藏著一股更深層的包容力。且說,當今的西方文明主要是根源於希臘羅馬文化,在經歷過文藝復興、啟蒙、及理性等時期以後,才漸漸萌生出各種科學理論。若說,在羅馬帝國崩裂以後,整個中古時期進入了黑暗時代,當時的西歐,在歷史上,被認定是未開化蠻族所統治。總算,在受到基督教的洗禮以後,漸漸地啟蒙了人們使能更接近神的教誨,造就了歷史上著名的「歌德」時期,為日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奠下了更深厚的文明演進基礎!反觀有別於西方的東方文化,中國在東亞細亞,素以先進之文明大國自居,儘管在近幾百年來科技節節地落後,但終究也讓滿族文化融合成中華文化的新血。又說,有別於黑暗時期西歐的未開化民族,中國本是文明古國,當中華文化與今日西方科技文明相融合以後,一個超越傳統東西文化差異的新文明,儼然默默地早已展開!這是我在美國留學時期,於拜讀西洋藝術史時,所洞見到的一個時代趨勢。最後,就以唐代名臣魏徵的名言, 為今天劃上句點:「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明天再會。¶
在此,我想先插播一段印度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全然的自由》中,曾經提出的一個論點。他指出:「有認同,就會有衝突」。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一時之間會意不過來,沈思良久以後,才領略其箇中精義,原來,克氏想要表達的是,當有所認同時,自然也會產生不認同,當有所不認同時,自然也就會生起矛盾衝突。
其實,才在稍早以前,我才遭遇著另一個小疑問「今天要用中文、或英文來寫」?由於對這個問題已經有過掙扎的經驗,所以在今天就很快地跳脫疑雲漩渦,了解到今天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由於考量到今天的重點是要趕快將想表達的思緒給記錄下來,也更因此深刻地領略到,很多事情過與不及都不是很好,譬如是否要堅持每天都不間斷的篤行毅力,還是真正地了解到時間會證明毅力的真諦;或者是,要不要執著於這幾天以來用英文起稿的習慣,才能讓整體的工作速度更加順暢,當我放下了那些不需要的堅持與執著以後,感覺到的是更寬廣、更富於彈性的遊刃空間,在深刻地了解到自己缺乏什麼的時候,我需要什麼的答案便會很快地就跑了出來!
以上是兩例關於「中道」的體認,且讓我順著今日的主題把話鋒一轉。其實,長久以來,對於「中道」,我一直有著某種程度的喜好,打從「中道」思想的根源談起,這當然跟中華文化非常有關。所謂「中道」,當是不偏不倚,無所偏頗。中華民族以漢族為中心,兼容並蓄,於過去這四、五千年以來,引領著文明演進的風騷,影響著日、韓及東南亞各國。暫且先撇開當今的政治現實不提,從民族的淵遠流長談起,現在最令華人自豪的,當是流傳了數千年的中華文明,跨越不同種族、融合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延續到廿一世紀的今天,還依然傳承著如此的文化精髓。但是,到了清朝盛世中葉以後,由於清廷的閉關自守,與西方科學文明的接軌有所斷層,而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衰落。
儘管如此,近代中國的動盪,其實還孕藏著一股更深層的包容力。且說,當今的西方文明主要是根源於希臘羅馬文化,在經歷過文藝復興、啟蒙、及理性等時期以後,才漸漸萌生出各種科學理論。若說,在羅馬帝國崩裂以後,整個中古時期進入了黑暗時代,當時的西歐,在歷史上,被認定是未開化蠻族所統治。總算,在受到基督教的洗禮以後,漸漸地啟蒙了人們使能更接近神的教誨,造就了歷史上著名的「歌德」時期,為日後的文藝復興時期,奠下了更深厚的文明演進基礎!反觀有別於西方的東方文化,中國在東亞細亞,素以先進之文明大國自居,儘管在近幾百年來科技節節地落後,但終究也讓滿族文化融合成中華文化的新血。又說,有別於黑暗時期西歐的未開化民族,中國本是文明古國,當中華文化與今日西方科技文明相融合以後,一個超越傳統東西文化差異的新文明,儼然默默地早已展開!這是我在美國留學時期,於拜讀西洋藝術史時,所洞見到的一個時代趨勢。最後,就以唐代名臣魏徵的名言, 為今天劃上句點:「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明天再會。¶
Labels: 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