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ity Zen Espresso | 創意心法】

Friday, September 23, 2005

自我風格之塑造

今晚有個奇怪的感覺,我正讀著何懷碩先生所著的《給未來的藝術家》,看著看著,嘴巴裡一直有個很想刷牙的感覺升起。明明在洗完澡後才刷過了牙,可是那樣的感覺竟是如此的強烈!?

在讀書的過程裡,我仔細地檢閱到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為何?我隱隱約約地意識到讓自己說自己的話,想把齒垢裡殘存的「前人的影子」刷乾淨,不當其他人的傳聲筒,也不會只是師承的因襲傳承與複製,忠於自己、忠於人我、忠於天地、忠於宇宙、忠於真理,且在說自己說自己的話的同時,別忘記為這個時代發言,為眾人而啼鳴。

拜讀過許多的經典,在閱讀時總會激發出屬於自己經驗中的靈感,以前不懂得為這些靈感做記錄,現在託寫網誌的福,剛剛提到的書才看到約前面的六、七分之一,我已經開始記錄起自我內在探索發掘的所思所得。

由於剛剛才洗過澡,這段短暫的時間裡,腦袋也沒有停止休息,我一邊仍舊沈浸在書海裡的訊息,一邊也從這訊息中得到思想的灌溉,讓那份思想的灌溉與自我的思惟融合為一,也讓內在自我創作的幼苗更加地向下扎根、往上發芽。

就在沐浴身心的同時,我檢視著自己在表意識裡也還在摸索的似懂非懂的自我創作風格,就這樣,我觀察到了自己的創作習慣⋯

在接受我的平面設計啟蒙恩師Ms. Amos的教導以前,向來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在接受了設計基礎入門洗禮以後,在沒有掌握到如何去表達創作的訊息或精神以前,我通常不會展開實務上的行動工作。所以,從創作所要表達的訊息或精神為出發點,開始去發想、構圖,讓作品能夠達到溝通的目的為第一優先考量。不過,也曾經因為過度關注於構思的矯枉過正,讓我經驗了一段不算短的綁手綁腳期,因此而變成了非得想到個什麼像樣的構思後,才開始動手去做,反倒因此卻忽略了構思過程中的巧妙靈感浮現,所以說,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在接下來的創作過程中,使用創作工具的技巧固然重要,但還是先選擇以自己熟悉的技巧為出發去發揮,至於更高難度的技巧,則需要隨時間的洗鍊、與自我操控駕馭工具純熟度的累積,才可以慢慢地再去向更高的自我挑戰。偶而,我還是會陷入技巧太過簡單的迷思,而不敢放手去做。其實作品能夠達到溝通的目的,遠比技巧的難易還要來得更重要!最近紅透半邊天的iPod廣告,拍攝製作的技巧上並不難,不過已經能夠足足地讓人感受到這新新隨身聽所帶來的奔放熱情與所創造的流行時尚。

所有的藝術、創作、與設計,都是很主觀的自我表達。記得有一次在小梅子的Oikos網站裡徵選過某一項設計,參與競賽的作品在我的觀察裡,大部分都在水準之上,從這麼多張作品裡面挑出一個最優秀的作品其實很難,當然在取捨優缺的時候,有相當大的一部份是跟裁判團的綜合集體主觀有很大的關連性。話又說回來,身為一個創作人,不管自己的作品是如何被別人評價,在傾聽他人的建言之前,首先就是要先對自己建立起一份自我對於作品存在本質涵義的自信心,然後,對於他人的建議儘可能地虛心受教,就算是主觀上感覺很爛的批評,若從增廣自我作品之包容力而言,那樣的批評指教一定有其正面的含意。不過,一般來說,中國人通常在處事圓融的角度裡,比較不容易當面把自己內心話說出來,所以,再換個角度來看,有人願意真心把建議說出來,總是好事一樁!

時候差不多該睡了,看一看也寫得差不多,或許是寫作時的專注,轉移了剛剛很想刷乾淨牙齒的莫名感覺;尋找一個屬於自我的創作風格困難,以上只是自己所領略到的個人觀點,當然這樣的觀點也不會是唯一絕對的方法,不過最起碼,還是算得上是某種程度的引導,您當然可以將這如此的概念再加上您個人的創作經驗,以融合出屬於您自己的創作哲學。最後,僅在此引述那尚有一面之緣的何教授,在這本書中所寫的一段話,為今日的這篇文章,承接上一個句點:「藝術的『創造』,從來不是百分之百一個人的創造。由傳承再發揚光大,是人類文化演進的必經之路。」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